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话太多……
选择性缄默症:拒绝讲话、不回答问题、过分焦虑、紧张……
社交恐惧症:不敢交朋友、害怕打招呼、恐惧跟人互动……
…………
“情绪行为障碍”是因特定疾病及障碍,导致孩子内心和外在发生不受控的极端表现,不但情障孩子被误会不受教,更造成家长和老师的极大压力,彼此沟通不良,甚至冲突不断。 面对多种情绪行为障碍,临床心理师王意中将病症源头分门别类,从情绪、行为、人际、生活与学习等常见困境入手,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点,做到对症状精准下药。
王意中 临床心理师
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亲子天下》严选博客作家、《BabyHome》驻站专栏作家、《未来Family》数字专栏“过动的美好天地”作家。并为多家儿童教育发展机构提供心理专业服务,目前为止演讲场次已超过1000场,是许多家长与老师心中极为信赖的心理师。
代表作:《不让你孤单──破解亚斯伯格症孩子的固著性与社交困难》《戒掉孩子的拖延症》《孩子不专心,妈妈怎么办?》《孩子不敢说的40个成长困惑》《301个自闭儿教养秘诀》《301个过动儿教养秘诀》等。
多动症儿童诊断,谁说了算?
——别看到黑影就打枪,以偏概全是很危险的事
“你干吗那么愁眉苦脸的?”小泽爸爸问太太。
“我在烦恼到底要不要带小泽去医院检查,做个评估。”小泽妈妈皱着眉说。
“评估?小泽又没有生病,做什么检查?”爸爸一边玩手机,一边漫不经心地问。
“老师三天两头就发信息来,斩钉截铁地说他怀疑小泽是多动症儿童。我跟老师说,小泽在家里表现很好,也没听看护班老师说过有这方面的问题啊,但是老师说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我们都还没带小泽去看医生,他凭什么就断定孩子是多动症儿童?”
“你不要理他就好了。”
“你说得倒容易。我要是不理,老师就会说我们做家长的不配合,说我们在逃避问题,只是把责任推给学校,丢给老师。”
先生两眼直盯着手机屏幕,对太太的抱怨不再做出回应。
“你就只会在那玩手机,这些烦人的事都丢给我处理。要不这样,你直接跟老师联络,换你跟老师沟通怎么样?”
“我工作那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老师谈这些。”
听到这里,妈妈的火又上来了。
“我就是比较闲,时间比较多对不对?什么事情都要我来承担,那不如直接带小泽去医院做个评估算了,让结果来说话,我真的受不了这种胡乱猜测了。”
其实妈妈心里烦的,不是老师不断地要求她带孩子去医院做评估,或是老公总是忙于工作,得自己和老师沟通的事。
她其实是在想:小泽在学校里究竟是怎么了?如果他真的没有这些问题,那为什么老师的意见那么大?她真的很想把这件事情查个清楚,解决心中的困惑,否则,如此反复,争论不休,真的非常耗费心力。
只是她心中难免有一些担心:会不会到了医院,医师给了一个“疑似多动”的诊断,到时候又得跟导师争辩“疑似”到底是还是不是……想着想着,头又痛了。
意中心理师说“情障”: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核心问题,在于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孩子不专心以及多动、冲动的症状,必须在十二岁以前出现。同时,这些症状必须呈现出跨环境的表现,例如在家里、学校或公共场所,类似的状况都会出现。
我们需要真正厘清孩子的问题核心,并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是态度与配合度的问题,关键则在于彼此关系的建立以及行为后果的处理是否具有成效。
情绪行为障碍的辅导与教养秘诀
跨环境的考虑
当你怀疑眼前的孩子不对劲,当你猜想他是多动症儿童时,你需要先了解,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否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家里、学校、安亲班或公共场所,孩子都会出现这些状况。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眼前所看到的,便直接认定“孩子就是如此”。以偏概全,对孩子的诊断来说非常危险,是要尽量避免发生的事。
这就如同在教室里,当老师发现孩子不断地开口说话、坐不住、静不下来时,很少去内省或自我觉察是否自己在班级管理上出了状况,而直接归咎于孩子的问题,这样的判断,是武断的。
我经常在演讲时,与家长、老师、治疗师和心理师们分享:当我们观察一个孩子的时候,避免将当下所看到的误以为是全貌。我们反而需要去思考,孩子在我们所见“以外”的表现,与我们所见的是否一致。对注意力缺陷的多动症孩子来说,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例如专注力、活动量以及冲动控制,是否在跨环境的状态下都会出现。
比较谨慎的做法是,我会试着去询问自己没有看到的部分,比如孩子在其他课堂上、其他老师面前,或者在家里、安亲班、才艺班等,是否表现也是如此。请谨慎地确认自己“没看到”的部分。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在于评估孩子是否出现“跨环境”的问题。这一点,对多动症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