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东方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如东方文学的定义、意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东方三大文化体系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我国东方文学研究史要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探讨和论述。
在所谓“学科目录”中,我不知道东方文学是属于几级学科。反正东方文学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如果我的记忆不错的话,只是到了解放以后,外国文学或世界文学的研究才正式出现在一些大学和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课程表上,而其重点之一就是东方文学。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与需要,为了肃清“欧洲中心主义”这种殖民主义的思想残余,我们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代表着东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本质上来讲也代表着全世界真正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利益——必须这样做,这是惟一的正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研究外国文学——其重点是东方文学——的学者们可以笼统分为两大部队:一支部队是以综合大学的外文系科中研究文学的教师,以及外语学院(现在有的已改为大学)从事文学研究的教师为中心组成的;一支部队是以师范院校以及没有外国语文系科的大学中文系教外国文学课的教师为中心组成的。部队虽有两支,用意却只有一条:大家都勤奋努力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以满足我们国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需要。在几十年的长时间内,这两支队伍不但丝毫没有矛盾、没有敌意,而且是亲密无间、相互学习、相辅相成。有时候分开来开会,有时候在一起开会。等到全国性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一旦成立,两支队伍立即合为一支,都在这个全国性的学会中活动了。又是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既然目标都是研究外国文学,两支队伍的共性是必然存在的,这为主。但是,倘若仔仔细细地向细微处探索一下,其间的差异性又不容置疑。第一支队伍的成员,都能精通某一种外语,对某一国的文学从原文来进行研究,因而了解得较深较实,这是其优点。但是,他们往往对文艺理论重视不够,汉语的表达能力也有时不能尽如人意,这是其不足之处。第二支队伍往往在文艺理论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汉语表达水平也往往较高,这是其优点。但成员中往往有不能精通外语者,这样就只能靠翻译来做研究工作,这是其不足之处。把两支队伍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摆在一起,加以衡量,人们立即能想到:如果两支队伍互补互助,那不是两方面都能受到益处,两方面的水平都能提高了吗?事实上,在过去长时期的合作中,双方都已经这样做了。尽管双方的成员不12一定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已经做过,而且也取得成果了。眼前的这一部有水平、有自己观点的《东方文学概论》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现在已经是1998 年,再过两三年,一个新的世纪和千纪就将降临人间,我们今天再强调研究东方文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吗?至少有颇大的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认为是有的,而且对这个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较之几十年前东方文学研究初起步时,明确得多了,也深刻得多了。要想说明这一点,话必得扯得远一点。我生性厌恶义理之学,我总觉得那玩意儿有点玄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今天这样说有理,明天那样说又有理,而且人皆自是其是,而非他人之是。无端引起纷争,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我天资笨拙,适应不了这种圆融的大自在。可不知为什么,近年来我忽发“少年狂”,侈谈起本来属于义理范畴的东西文化异同问题来,而且愈谈劲头愈大,颇有点忘乎所以,沾沾自喜之概。呜呼!——这里用得上了“呜呼”——人心变幻真难预料啊!我的一些想法,大都已写成文章,这里不必完全重复。我只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认为,西方文明辉煌了几百年以后,弊端或恶果日益显露。别的且不谈,只谈环境污染这一项,就让全世界的领导人大伤其脑筋,狂呼“环保”不已。我的结论是,在下一个世纪,在继续发展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东西方文化继续融合的基础上,必以东方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济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之穷。换言之,东方文化必将重现辉煌。对于我这个看法,赞成者大有人在,反对者的队伍也颇雄威。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天下事无不如此,无所用其骇怪。将来究竟谁是谁非,一决定于广大的读者群众,二决定于历史发展的进程。现在争论,“可怜无补费精神”。即在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队伍中,“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残余仍然健在,我们决不可以掉以轻心。还有人认为东方文学水平不高。对于这类的意见,我们一方面欢迎,另一方面又决不苟同。我们要让事实来讲话。眼前的事实就是《东方文学概论》这样一部书。我们切盼普天下的反对者和拥护者都能“拨冗”来读上一读。这一定会大有好处的。谓余不信,姑一试之。是为序。
季羡林
1998年11月17日
目 录
绪论 建立东方文学学科的依据和从事东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东方文学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古代东方地区是世界文学的摇篮
第二节 中古东方文学光辉灿烂成绩卓著
第三节 近代东方文学发展不够充分但却放射异彩
第四节 现代东方文学正在蓬勃发展前途无量
第二章 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第二节 民族特色浓厚鲜明
第三节 道路漫长迂回曲折
第四节 民间文学繁荣兴旺
第五节 宗教影响既广且深
第三章 中国文化体系与东方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化体系的形成和特质
第二节 中国文化体系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文化体系对朝鲜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文化体系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文化体系对东方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中国文化体系对东方各国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第七节 中国文化体系与东方其他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
第四章 印度文化体系与东方文学
第一节 印度文化体系的形成和特质
第二节 印度文化体系对南亚国家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印度文化体系对东南亚国家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印度文化体系对东方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
第五节 印度文化体系对东方各国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方文学
第一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特质
第二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对波斯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对南亚国家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对东方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
第五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对东方各国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
第一节 古代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
第二节 中古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
第三节 近现代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上)
第四节 近现代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中)
第五节 近现代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影响(下)
第七章 我国东方文学研究史要
第一节 起步阶段(1919~1949)
第二节 发展阶段(1949~1978)
第三节 繁荣阶段(1978~ )
附录一 东方文学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中国出版的东方文学研究著作书目(1949~2014)
附录三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
第一节 古代东方地区是世界文学的摇篮
据大量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证明,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是人类首先摆脱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48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便已住在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且创造了欧贝德文化。到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的乌鲁克文化时期,各地开始出现若干小型城市,城中有较大规模的神庙,并有文字和印章,这是初期文明的表现。有的学者认为,在随后的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时期(前3100~前2900)已经形成城邦国家。公元前2900年以后为苏美尔早王朝时期,也就是奴隶制城邦的繁荣时代。公元前2371年,苏美尔早王朝为阿卡德人所建立的阿卡德王国所取代。此后则有古巴比伦、亚述和新巴比伦等王国相继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大约与此同时,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另一个聚集地。人们在这里先后创造了拜达里文化、阿姆拉文化和格尔塞文化,而格尔塞文化(约前3500~前3100)则是当地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因为这时业已产生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区分,有些地方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公社性质的小型城邦。其后,传说美尼斯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统一上埃及和下埃及,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埃及国王,埃及从此进入早王朝时代(约前3100~前2686);而到了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埃及则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确立了君主独裁的专制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