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幸福》是散文作家孙广勋近十年创作发表精选的近百篇散文随笔的合集。本书分乡情流韵、世象评弹、随缘心语三部分。乡情留韵描写故土风情,展现中国乡村发展新风貌。世象评弹着眼于日常生活中各种趣闻轶事,表达作者对社会热点的持续关注和对生活的认真思考。随缘心语抒发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眷恋与思考,行文洋溢真情实感,表达个人丰富与细腻的内心世界。
美文作家孙广勋第二本散文精选集。作者写山川风物,品人间百味,知情感冷暖。八十多篇美文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
在人类苦苦追求的历程中,追求幸福的心从未改变过。幸福究竟在哪里,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序: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学书写
刘晓川
认识孙广勋是因为文学。我在《京郊日报》供职时,曾签发过他的稿子。后来编辑送交给我的他的稿子慢慢多起来,我就对他的名字有了印象,只觉得这个延庆小伙子真能写,作品也符合我们报纸的要求。再仔细一想,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个有心人。他能琢磨出什么稿子符合报纸需求,多长篇幅适合版面要求。我便对他留意起来。
后来孙广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随笔集《行走在边缘》,并申请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那一年我恰是北京作协聘请的入会申请资料的审读人员。我惊异地发现,孙广勋报送的创作成果的材料,除《行走在边缘》外,还有许多在报刊发表的作品的复印件,而且其中不乏大报大刊,如《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前线》等。我一下对这个小伙子有了好印象,因为在这些大报大刊上发表作品非常不容易,于是我郑重签署了推荐他入会的审读意见。
再后来,孙广勋给我投稿,称他最近写了一篇较长的散文,很想登上我任编审的北京作协会员刊物《北京作家》。作为编辑,哪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道理?我读了孙广勋的长篇散文,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篇幅很长,头绪很多,但是有些零散,父亲的形象立不起来,虽写了父亲很多优秀品质,但是没有一根主线。这样的稿子很难用。但我从这篇稿子中发现了能够串起其父一生的关键词:盖房。一生中父亲盖了很多次房——是不是应该生发出一些故事?我按照作者留下的电话,联系上孙广勋,跟他说了我的想法,就是抽出“父亲盖房”这条主线写文章,写出父亲的固执,而且篇幅要从八千多字压缩到四千多字,标题就改作《父亲盖房》。我能感觉得出,电话那头的孙广勋,对我这样对稿子“动大手术”有些不解,但他很快就释然了,明白散文只有这样有所取舍地写,才能写好。很快,他就按照要求修改了稿子,发给我。应该说孙广勋有较好的领悟力,文字也有一定的表现力。这后一稿就显得层次清晰了。一位纯朴的乡下老人,有固执的盖房情结。他宁肯苦自己也要实现给儿孙盖房的梦想,由此生发的故事跃然纸上。稿子经反复编辑,通过终审,发表在二〇一五年第三期《北京作家》。这也是收在本书“随缘心语”一辑中的《父亲盖房》。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微幸福》是孙广勋的第二本散文随笔集。开卷通读,真是有些惊喜。本书收录的八十多篇作品,都曾在报刊发表。它们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怀。第一辑“乡情留韵”,作者描绘秀丽山水,书写延庆的建设和变化,写出延庆的发展。第二辑“世象评弹”,作者对社会世象有感而发,表达真知灼见。第三辑“随缘心语”,作者写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同学乡邻之情,亲情、友情、爱情……感人至深。在这些作品中,他对故乡延庆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的描摹、对亲人们日新月异的生存状态的观察,让我感受到孙广勋对家乡、对亲人、对这片浸润了先烈鲜血的土地的热爱。他把这种浓浓的爱转化为一篇篇文字。我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勤奋,留意书中每篇文章后所标注的发表时间,会发现他在报刊发表文章非常频繁,真是“天道酬勤”。
从阅读感受说,我比较喜欢“随缘心语”中的文章,因为这些文字里有作者自己的身影,有作者在生活中触动心扉的悲喜。比如《飘逝的黄围巾》,写“我”读师范时,女生仙儿对家境贫穷的“我”的帮助。因为“我”的宿舍停暖气,仙儿送来了带清香的棉被。担心“我”顶风骑车回家的路上受冻,仙儿利用课余时间赶织出一条黄色的毛线围巾送给我,两人由此产生了真挚的情感。然而师范毕业,天各一方,“我”再去找仙儿,得到的却是冷漠的回应与分手的结局。“我抑制不住伤心,发疯似的跑到自己儿时玩耍的村边荒原上,泪水哗哗流在了依然带着体温的那条黄围巾上。”这样的细节描写,非常感人。
相信孙广勋还会循着自己熟悉的路径,一如既往地写下去,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孙广勋 常用笔名介丁、翮山子、止耳。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生于北京延庆,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当过教师,做过记者。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前线》《北京日报》《京郊日报》《北京文学》《北京作家》等。著有随笔集《行走在边缘》。
序: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学书写/刘晓川 1
乡情留韵
漫步妫水河畔 3
情系荒原 5
妫川之恋 7
果香秋韵别样浓 10
久违的雪 12
妫川唱心曲 14
难忘的“红色之旅” 17
醉美四海 20
妫河风情 22
燕山初春 24
舌尖上的延庆 26
北京画廊是我家 29
乐在骑行 32
美丽延庆我的家 35
月季长廊花正艳 38
拾趣佛爷顶 40
野趣童年 43
花香漫沟域 46
妫水晨曲 48
稻香浓浓 50
印象柳沟 52
冬韵如歌 56
踏雪“箭扣” 59
冬日旧痕 62
飞雪迎春 65
慈母川 67
小城雪韵 70
行走山间唤乡愁 73
山泉问茶 79
印象海坨 83
秋行坝上 91
烟雨凤凰 93
冬雨张家界 96
……
漫步妫水河畔
晨曦刚拉开夜的帷幕,我就起了床,走出校门。仲夏虽然酷热,但早晨却十分清爽,令人心旷神怡。一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迎着微凉的晨风,不觉已到了不远处的妫水河边。
“呵!好一湾碧水。”
放眼望去,只见河水如带,缓缓流动,在前方不远处,折进了茂密的树林之中,裸呈在眼前的,只是它初展风姿的短短一段,但已牵住了我的目光。河水澄清碧绿,绿得那样鲜亮、那样娇嫩,绿得那样清纯、那样明秀。河中水草葱绿,水底游鱼历历可数。这满盈盈的绿意似乎正在朝着河岸漫漾,一直漫到脚下。微风徐徐,清涟层层,潋滟的波光流转跳荡,闪闪烁烁,明明灭灭,真让人目为之眩、神为之颤!
河畔碧草茸茸,像厚厚的毛毯,轻轻地覆盖在大地上,松松的,软软的;又像一群可爱的孩子匍匐在母亲的怀里,拥抱着,亲吻着。晶莹透亮的晨露,有的挂在草尖上,有的闪烁在草叶中,仿佛粒粒璀璨的明珠,夹在翡翠色的长匣中。河边油油绿树,或枝丫纵横、古朴奇特,或树干笔直、清秀挺拔。
浅草茸茸,树木丛丛,青葛依依,杂花点点,鸟鸣啁啾,啼叫得水更清更静。而此时,这树、这草、这人影以及那灰白的天空一并映入水中,被哗哗的流水声振荡,荡漾出一幅幅千变万化的图案,妙不可言,真可谓“林光悦鸟性,河影空人心”。
望着眼前这充满绿意的景色,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不觉来到小桥上。此时,天色渐明,那点日出的微光使天地间又平添了几分色彩,让人觉得更加迷人,如醉如痴。
我又看了看妫水河,不知怎么,我再也无暇观赏这诗境般的画面,心里豁然漾起了一股异样的感觉,连自己也说不清的感觉,只觉得就像盛满了水的瓶子,一晃就非要洒出来不可。
脚下的水仍旧缓缓地流淌着,它没有长江那气冲霄汉的磅礴气势,没有大海那浩瀚的海面。它只是窄窄的一条小河,一条默默地永不停歇地向前流着的小河。不知怎么,我忽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在万紫千红、生机勃勃的改革大花园里,我不做园中的牡丹、玫瑰,也不做芍药、美人蕉,不做……我只愿做当中的一朵茶花,一朵永远能给别人营养和清香的茶花,为这个百花园增添点雅趣。
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舒畅极了。
发表于1993年第10期《说写月刊》
情系荒原
夜,很深。
洁月的清辉,稀星的散光映着偌大的夜空。窗外,有一小片荒草地,旁边是一条不宽不窄的甬路。透过纱窗,顾盼四周,一片沉寂……
同窗的几位都出去了,我因身体不适而待在宿舍,想起来,快要毕业了,心里总有点沉甸甸的感觉,空气仿佛都涂抹上了咸味,不觉内心的天平倾向了儿时的园地——荒原。
大概是有条石子小路通向荒原吧!在它的旁边,有一排半新不旧的房屋。
记得在走下荒原的晚上,我哭了,独自在那儿度过了一个失眠的夜晚……
荒原,显得好大,好有气势,又好凄凉。
天边积聚着几絮散云,宛如凹得深深的皱纹,依稀能辨出深浅不同。四周是不完全的暗,地平线虚虚的,草地起伏,岩石蛰卧着,一条山间小径直通向远方,似要把人带向一个更美更奇的世界,是那么神秘,而又如此亲近。微微拂过几缕清风,显得荒原更有些奇致了。这雄奇的荒原,可真叫人沉迷。
静,出奇的静。正是这,衬出了往日的喧嚣。
天空依旧是高远的,像有马儿在云间驰骋。月光丝绒般的温暖,月牙儿清莹得让人怜惜,下面有庄稼、草地,有小屋、树木……隐隐约约,我好像才懂得,谁是这荒原的主人。
还记得外出求学临走时那动人场面。我曾经在内心深处期许过:待不久秋风起时,再看我与荒原嬉闹、与秋雨嬉戏。我将把青春的风采与荒原相连,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深深扎下。
如今,多少个严冬过去,多少个酷暑流逝,风的抽打,阳光的灼晒,生活在闪耀,我的心在激跳。寄情于笔,铺纸落墨,我只有凝起笔力,挥洒在荒原无边的纸上,续写辉煌奇致的荒原景色,去展现乡人的傲然之气,去构造自己的奇幻世界。
蓦地,我孤冷的心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舒畅,恬美……
发表于1994年12月21日《语言文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