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藉由详细的历史考证与战略、战略分析,详述中外古今伟大将领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之“将道”,以及关键战役背后精彩的神机妙算。每篇皆深入剖析每个特殊的时空环境下当事者应该做出如何应变,以收天时地利人和之效。既是精彩的战争纪录,也是对当时政治、科技、社经概况的考察。本书在2016年版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和完善。
战略研究必须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尤其是历史中有关战争的部分。这是古今战略家的共同意见,从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到李德·哈特(B. H. Liddell Hart,1895-1970),可以说是几无例外。诚如李德·哈特所云:“历史是世界的经验,比任何个人的经验都更长久,更广泛,更复杂多变。”因此,他用一个问句来作为其一本书的书名:《为何不向历史学习?》(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
45年来,我一直在从事战略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也经常感觉到战略与历史的研究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可分而又不可分的微妙关系。历史学家虽不一定即为战略学家,但战略学家却似乎必然是一位业余的历史学家。若把我个人的写作和译述加以分类,即可发现其中有关战争史的部分远多于战略理论的探讨。事实上,克劳塞维茨和李德·哈特也是如此,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
这些年,我写的和译的战争史著作的确不少,除专著外还有很多的短文,那大致都是刊载在期刊上,其数量甚至连我本人也无法计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论文有一部分也许已经丧失其原有的价值,但还有某些文章到今天仍可供参考。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文章有很多已经很难找到,而且是分别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就连想阅读和引用的人也会感到非常不便,这样也就导致我产生了选择若干旧作编一本论文集的意愿。
这本论文集完全以对战争史的分析和检讨为内容,所收论文共为16篇,分为两部分。前者所论为中国史,后者所论为西方史,又分别各为8篇。后者论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时代较近,问题更多,已另编成集,即为已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我对战争史的研究导源于战略的研究,其写作的范围自然比较偏重西方与近代。因此,对于中国和古代的部分,过去投入的心力也比较有限。近年来,由于年事较高,所见遂又比过去较为深入,于是逐渐认识有向古代史尤其是我国古代史寻根溯源之必要。
我能在战略与战争史领域中小有成就,得益于已故老上级萧毅肃上将的启迪指导。萧公对我国古史极有研究,尤其是对“秦楚之际”、“韩信用兵”见解之卓越更是令人佩服。我所写的两篇论文大体都是以其当年的议论为基础。萧公逝世多年,每每念至仍令我无限地怀念和追思。
李德·哈特晚年曾指出,历史是其最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我今天似乎有此同感。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深远,但人类从历史教训中所学得的东西又是何等浅薄,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钮先钟(1913-2004年),战略研究泰斗,著名军事史学家、中西方战略研究学者,被誉为“蒋百里之后第一人”。生于江西九江,南京金陵大学理学士,曾任台湾《新生报》总编辑、国防计划局编译室主任、军事译粹杂志社发行人、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荣誉教授等职和三军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论晋楚城濮之战
第二章 从战略观点看战国时代
第三章 楚汉相争的战略分析
第四章 论韩信用兵
第五章 从战略观点看三国时代
第六章 北宋为何积弱不振
第七章 明末三大战略思想家
第八章 孙中山先生的外籍军事顾问:荷马 李
第九章 修昔底德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第十章 论坎尼模式
第十一章 亚历山大的将道
第十二章 腓特烈大帝与其将道
第十三章 论拿破仑的成败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起
第十五章 从史里芬计划说到马恩河会战
第十六章 兴登堡与坦能堡会战
《历史与战略(新版)》:
所谓“秦楚之际”,照太史公的解释就是从秦之灭亡到汉之统一之间的阶段。秦的灭亡为公元前207年。楚汉元年是公元前206年,垓下之战在楚汉五年(前202年),到此这个阶段即告结束。在谈到楚汉相争的经过之前,应先说明此种局势形成的原因,因此必须从秦之灭亡说起。
秦始皇在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他立即采取各种措施来巩固其大帝国的统治,但是统治远比征服困难。尤其是古代,由于交通工具的缺乏,要想有效地统治一个大帝国更是非常不易,往往是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只要中央政权一减弱,分裂之势马上就会形成。秦始皇死于三十七年(前210年),一共只有10年的时间供他使用,所以不管他有如何的雄才大略,在其有生之年,还是不能完成安内攘外的伟业。他死之后,由李斯、赵高拥立其12岁的次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很显然是不足以继续控制局势,于是革命的时机遂开始出现,只等有人来点火即可燎原。
几乎已成历史的通例,最初点燃革命火种的人往往是小人物,而其行动往往出于偶然,陈胜、吴广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一群被征发戍边的壮丁大约900人,行宿在靳县(今安徽宿州)大泽乡,由于天下雨路不通而误期,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斩首,于是在陈胜、吴广(他们的屯长)领导之下,死里求生而发动叛变。这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偶然事件,但是革命之火一触即发,蔓延得极快。许多地区都分别发生抗秦复国运动。这些领导革命的初期人物,背景非常复杂,但他们有一共同目标,那就是推翻暴秦的统治。
在革命军中有一支比较坚强的部队,那就是由项氏领导的楚军。项家在楚国是一个军人世家(项氏世代为楚将),陈胜起事时曾以楚将项燕为号召,可以证明项家有相当的威望和势力。项梁是项燕之弟,项羽(藉)是项燕之子,他们叔侄率领的八千子弟兵似乎可以算是一支劲旅。项梁颇有领袖之才,项羽虽然是大少爷出身,但才气纵横,天赋很高,尤其是武艺超群。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在古代的会战中,主将的武艺和勇气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项羽之所以能七十二战,战无不胜,这是主要原因。不过他的大少爷气质是一个很大的弱点,也构成其失败的主因。
另外还有一支较小型的兵力也很特殊,那就是刘邦的部队,他所率领的也是子弟兵,因刘邦来自沛县所以自称沛公。他的特点是一起兵就有很好的助手。萧何、曹参、樊哙是最初追随他的人,不久又获得张良的协助。张良是韩国的世族,社会地位很高,但他对刘邦不仅效忠而且佩服,他和其他的人讨论战略,那些人都不懂,只有刘邦一听就懂,非常投机,所以他说“沛公殆天授”。刘邦是真正的平民出身,不受传统贵族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他的特长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