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笔体游记《租一条船漫游江南》,记录了1999年夏季,作者和好友的一趟旅行--如何在青浦租了一艘船,在船夫的带路下开始了古人行舟般的漫游。文中所写到的上海周边的水乡小镇,在今天都已被开发为旅游胜地,而在本书写作时,有不少还是默默无闻,保留着普通水乡小镇的原貌。第二部分为主题随笔系列《环城河》,记录了嘉定环城河岸边的春夏更迭、四季风物。
自序
本书收录我在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作品,内容均与家乡有关。
《随波逐流》,写于19岁的夏秋之交,记录我在这年夏天和好朋友严悦结伴的一次水乡之行。我们在青浦商榻租了一艘私人挂机水泥船,打算沿着河道,对江浙一带的水乡小镇作一番游历。途中计划有变,我们在同里上岸,走陆路继续漫游。回家之后,我写了这本书,首版书名叫《租一条船漫游江南》。其实《随波逐流》是我最初拟定的书名,在编辑的建议下作了改动。本次重版,我想完成自己的心愿,用回最早的书名。尽管看起来指向不太明确,但我心里对它是偏好的。
《环城河》是我在2015年上半年写作的一系列散文,记叙对象是我父母家附近的环城河公园。当时我正在孕期,每天去河边散步,眼看冬去春来,一路上的花树从萌动到盛放,再到凋零。我同它们照面得多了,久而久之,把它们看作了老朋友。我看到了它们最好看的样子、最细微的变化,所以心里对它们喜欢、感激。这一系列散文,从初春写到仲夏,是我为好朋友们作的小传。
《随波逐流》的写作时间,距离如今已很久远。这次在重版校对的过程中,我意外地读到了许多年代感强烈的词汇,例如邮局、招待所、公用电话、磁带随身听。当然,另有许多景象,是今天依然习见的,比如古镇上的购物街、叫卖臭豆腐的小商贩、拉客的餐厅老板。在南浔,我记录了过道边一块水泥路牌上的标识:距离上海149km。1999年,高速公路还不像今天那么发达,149km,是不算近了。可是在今天看来,这不就是几个小时的车程而已吗?因此文中写的那些小镇,无论当时是繁华还是空落,到了今天,已全部游人如织。
如果不是为了校对,我不会翻开早年的作品。阅读过程中看到当年青涩而带点少年矫情的自己,常想掩面伏桌。就连那种情绪,在今天看来也是属于上世纪的。
《环城河》的写作时间距离今天还算近。在写作过程中已经能很方便地通过手机查询各种植物的信息。2015年的盛夏还没过去,我女儿就出生了。从那以后,我不再能天天去河边探望我的朋友。一晃它们又开了三茬花,新的一茬眼看又要开了。就连我的女儿,也已经认识了香樟树,认识了栾树,认识了银杏树。老朋友们还是很友好地站在河边,等我们去探望。
这是一本怀旧的书吧。
或者说,这是一本旧的新书吧。
2019年2月28日
许佳,1980年生于上海。1998年出版《我爱阳光》,被收入“布老虎”丛书。资深媒体人,曾供职于东方早报、外滩画报。现从事少儿中文阅读和写作教育。主要作品有《我爱阳光》《最有意义的生活》《我的魔法时刻》《青春雨》《去年爱上LEON》等。
目录
环城河
引子
早春的花
阴晴不定的春天
热闹,又有点冷清
繁花与新叶
紫藤公园
蔷薇处处开
开花结果
黄梅之花
随波逐流
前言
商榻——梦开始的地方
在锦溪
在甪直
在周庄
在同里
东山和西山
在移山
在南浔
在平望
在黎里
在芦墟
后记:从起点到终点
免费在线读
热闹,又有点冷清
姑娘手捧一束干花,一边讲电话,一边走进地铁车厢落座。
“我刚买了一束花。”
“是风干花,挺好的,可以一直保持到九月份呢。”
“……什么?不为什么,我觉得挺好的,我喜欢,就买了。”
“……三十块钱。”
“没有发票。就那种推车里买的,人家不开发票。”
姑娘讲话,开头暖洋洋的,几句话之间急转直下,到收线的时候变得冷若冰霜。
春风化雨的浪漫心境,被电话那头不解风情的蠢货搅了。一路上,姑娘手捧干花,一边低头细嗅,一边想心事。
暖热的春天正式来了。这个礼拜正逢二月二十八“老和尚过江”,刮了几天大风,下了若干场小雨。风是湿润的,空气里仿佛流动着大颗水珠,把空气变沉了,就连太阳也被拉低了些,正午时分,人走在外面,觉得哪里都是太阳,棉絮似的把世界包裹起来。
定睛看看,那又不是棉絮,反像柳絮。柳树的花开败了,绿色表皮一簇簇绽开,释放出一团团白色绒毛。凑近河边的垂柳细看,只见枝条像从棉花堆里钻出来,露着一张不大清洁的隔夜脸,满头白絮。风一吹,它们就四散飞走。
在广种悬铃木的市区核心地带,黄褐色的绒毛像小虫子,成群往行人的脸上扑。往高处看,那些如同毛线球般挂在树枝上的小圆球,其实并非悬铃木的果实,而是由许许多多雌蕊聚合在一起构成。到了合适的时机,小球散开,裹着绒毛的种子就随风散播出去。
播撒种子的时节到了,过敏的时节也到了。小猫小狗正在换毛,人的头脸、身上,也好像突然密密盖上一层细毛。春天是毛茸茸的。
也是香喷喷的。环城河边的紫藤公园正在迎来一年中最好,同时最坏的季节。花架上,紫藤的花串每一天都长得更长,有些甚至触手可及。顶端的花朵陆续开放了,底部的还很瘦小,成片地随风款摆,透露着一派天真。
花架底下,人也是一天比一天多。在这占地不过1.1公顷的小公园里,不管走到哪个角落,都能看到游客扬起脑袋左右乱转,半张着口发出叹息。有的人头一回来,不过五分钟,就绕着紫藤架走完了一圈,不由流露出吃亏的神情向旁人询问:就是这些了吗?远道而来,他们觉得没有尽兴。但是一阵风过,他们又忍不住眉开眼笑,连连说:香啊!真的很香!
紫色花朵头一批开放,白色花朵紧随其后,娇嫩的粉色紫藤还在遮遮掩掩,意思里再要多等四五天。紫藤的盛花期尚未来到,但香气已经传开。
可是,在这个香气腾腾的园子里,池塘的西南角,却混进了一个不大合时宜的角色。仿佛对紫藤感到不服气似的,它也偏要在这个时机开花,还要大开特开,把一团团小小的白花开满一树,让人家刚一进门,站在池塘对岸就能看到它。它那个位置呢,又恰好在紫藤架的左近,紧靠小路。人们要去紫藤架下,就非从它身边过不可。有的人一心想看紫藤,一路小跑,根本看都不看它,就过去了。细心些的人可就一下站定,左顾右盼起来了:什么东西,味道那么刺鼻呀?
最后,他们就会看到这棵树。一树深绿,映衬着大簇大簇的小白花。浅黄色花蕊,长长的蕊须,看上去是多么清新可爱。许多人自然就走上前去,想仔细嗅嗅这小花朵。没想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直冲脑壳,绝不让人愉悦,还有点引人作呕。
石楠的花朵,气味是如此浓烈,令人难忘。我一向感到这种气味根本不像来自植物,而属于荤腥一类。最近在常看的订阅号“植物星球”里,看到作者推送了一篇有关石楠的文章,把它的花朵的气味比作“精液的味道”。这比喻听起来荒唐,却是恰如其分。据说,石楠花的刺鼻气味,可能是由一种叫作“三甲胺”的成分引起的,这种成分在常温下会散发鱼腥恶臭。总而言之,在香气浓郁的紫藤面前,却兀自开出这样气味刺鼻的花朵,这株石楠也有它自己的一种幽默感。
绕出紫藤公园,远离花香和人声,在环城河边,我发现春天正进入一个平稳宁静,甚至有点嫌沉闷的阶段。季节前半段开的花,现在大都落了,唯有晚樱还留在舞台上,唱它的繁复的咏叹调。粉色花朵一嘟噜叠着一嘟噜,快把枝头压弯了,把新生的叶片也映红了。
高高的泡桐树,枝头缀满吊钟形花朵,刚开出来就有即将落幕的气息,花瓣湿漉漉、沉甸甸的,像舞台上的幕布、更衣间长年不见阳光的舞裙。可是,开了已经将近半个月,总是一派颓势,却总疲软地挂在高处,不肯谢幕。直到最近几天,它们才大量落下地来。不像落花时依旧娇媚的樱花和海棠,泡桐花离枝的样子,看起来是早已死了。
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毛杜鹃盛开了。透着家常气息,说不上多美,颜色倒很浓艳——像是戏院里中场休息时的遣兴节目,怕你心里发闷,所以开来给你看看。
在松树、香樟、女贞的绿荫下,一丛丛日本鸢尾也盛开了。它们的颜色是那样雅致,姿态是那样幽静,又偏要开在避人的暗影里,根本不为了别人,只为自己高兴。日本鸢尾更通俗的名字叫作蝴蝶花。它正有这种自得其乐的风范,让路过的人忍不住想趁它不备,蹑手蹑脚走过去,把它扑在双掌之间。
新的大事在暗地里酝酿,此刻还不能揭晓。白玉兰的叶片长到巴掌那么大了,杨树不慌不忙,刚刚发出心形的嫩叶。夹竹桃的叶底密密麻麻爬满蚜虫。刚孵化不久,它们通体还是耀眼的金黄色。定睛观察十分钟,看不到它们挪动一星半点,除去摆摆触须,它们的大胖身体根本不想有任何动作。可是,蚜虫也是会长距离迁徙的——不靠翅膀和腿脚,一阵阵暖风拂过,自会带它们远走。
嘉业藏书楼
那个车夫带我们穿过好几条马路,到了镇上的一个皮货市场后头,帮助我们找到了看来很合适的旅馆。安顿好之后,他就带我们去著名的嘉业藏书楼。这回没有包裹,严悦终于可以让她的胳膊休息一下了。
三轮车停在藏书楼门前的时候,天又开始飘雨。车夫匆匆忙忙地走了,留下我们站在原处。到售票处去,只见四方的窗口有两张脸——都是工作闲散、没有压力的妈妈辈和善的面孔。她们详尽告诉我,现在我还有一个半小时可以游览联票上所有的景点,时间很紧,不过假如只游览主要的三个景点,应当完全够了。我问她们是否有散票,答说有,不过两张散票的价格就相当于整张联票。于是我们依旧买联票,不管怎样,因为没有被强迫,心理上比较好受。
嘉业藏书楼是江南除天一阁之外又一所著名的藏书楼,由当地巨富刘承干建造,落成于1924年。我们在细密的雨中跨进大门,一下子就被笼罩在了一种干净的氛围中。这是一个正方形天井,地上铺着光洁的方砖,寸草不生,夏天晾晒图书,当是非常合适的场所。天井三面是两层的深色砖木结构楼房,里面满排书架。我们绕着天井走了一圈,隔着铁栏杆闻里面年深月久的一股幽暗的、甜丝丝的霉味。像几乎所有中式建筑一样,房间很暗;一排排木书架切割着深棕色的空气,投下直影子,在墙脚弯一弯,往上去了一个角。不管怎么说,这种气氛总让我有点不舒服。
但是那个正方形的天井,真叫我说不出的喜欢。雨落在四方的地上,不一会儿砖头就发出了凉丝丝的光。正厅前摆着两盆大铁树,淋过雨后水灵灵的,绿得更显自然。这里非常明净,头顶上四方的亮白天空就像光滑地面的倒影——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一切都很诚实。后来我们到楼南面的小花园走了一圈,得到的也是同样的感受。极其清明的读书氛围。一个人在这里可以轻易地沉寂下来,沉寂到纹理细腻的书页中去。
除了我们没有一个人,四周静谧,连雨声也被地面吸去了——简直要叫我们错觉这里是属于自己的。天井里非常明亮,但是不给人光明的感觉,而仅仅是一种能叫人的灵魂牢牢驻留在此世的明亮。在这里一个人绝对不会去憧憬来生,或者假想前世,或者把心放到一个拖着躯壳就不可能到达的精神世界;他会非常实际,非常严谨,他将考虑一些经世致用的问题,是那些认认真真身体力行就有可能办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