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采用跨文化交流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现阶段我国文化出口中存在的文化内容占比低的问题。在阐明文化出口的意义,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出口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归纳了当前我国文化出口的主要特点。从界定文化出口的内涵入手,揭示在繁荣背后,我国文化出口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处于竞争弱势的不利地位。本书认为,这种局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认同壁垒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打破认同壁垒,建构相应的认同机制是我国文化出海的战略选择。
本书将文化出口视为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将文化认同视为文化出口的条件,以此为理论前提进行实证研究。
本书主要从人类学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视野出发,将研究的切入点设定为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认同机制”,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调研、访谈等来探讨建构文化出口认同机制的意义、途径和手段。
张常勇,1973年出生,博士,现任职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发表论文《文化出口中的“文化”界定》《他者认同:文化出口的前提》《移植话语的本土建构——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中国境遇》等多篇。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问题/4
第二节 研究思路/16
第三节 研究综述/22
第一章 文化出口的时代规定/33
第二节 文化出口的特殊性/46
第三节 文化出口的多重意义/53
第二章 文化出口的发展与繁荣/65
第一节 文化出口的发展契机/65
第二节 文化出口的政策驱动/73
第三节 文化出口的显著成效/81
第三章 文化出口的竞争弱势/87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中的文化出口/88
第二节 作为文化符号的文化出口/103
第四章 文化出口的认同壁垒/111
第一节 文化的自我认同性/112
第二节 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认同/124
第三节 文化认同壁垒的主要类型/131
第五章 文化出口中认同机制建构的路径/144
第一节 认同机制中的条件建构/144
第二节 宗教信仰理解机制的建构/151
第三节 共享文化符号机制的建构方式/160
结论/175
参考文献/177
后记/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