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向我们展示了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的人生传奇。
一代文人的命运 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段深情的回忆 一套感人的书籍
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英作序,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
东方出版中心倾情奉献
“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 一套不容错过的亲情书系
孔海珠(1942~):孔另境长女。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茅盾和儿童文学》、《左翼·上海(1934—1936)》、《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痛别鲁迅》、《沉浮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等作品近20种。
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代序),黄宗英
策划人语
坎坷人生
霜重色愈浓——追寻父亲的足印
眷恋乡土的游子
在革命的摇篮里成长
参加艰险的实际斗争
以鲁迅为人生楷模
从事进步文教工作
投奔苏北新四军
喜迎新中国成立
在“运动”中沉浮
在“”中受难
沉冤终得昭雪
四次坐牢和手掌皮
“漏网大右派”
从“鸣放”说起
“漏网”之说的由来
“”
父亲要控诉什么
错过的历史——嘉兴南湖租船人
北国三友: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
李霁野奔走营救
鲁迅出手相助
父亲机智救友
绵延的友谊
听父亲讲传奇人生
长房长孙读书难
参加北伐前后
杭州遇险记
孔另境纪念馆筹建之旅
筹建缘起
纪念馆风貌
展板内容一览
著述剪影
感受历史的呼吸——编选父亲的书有感
孔另境著作版本小识
父亲与《现代作家书简》
父亲送掉的一部书稿
关于《文艺阵地》的书简
中国文艺家协会的件议案
两个动议
慰问高尔基
慰问鲁迅
电唁高尔基
生活足迹
父亲与“虹口”有缘
与鲁迅相邻而居的日子
为长子建婴写的日记
“小苏北”——我的出生
不吃“四只脚”的父亲
和父亲一起过年
父亲爱好的一件事——去虬江路
“袋袋户口”
“好儿女志在四方”
乡贤族亲
父亲的故乡情结
乡音未改
清明扫墓
养蚕种种
父女回乡
凄惨之旅
姑父茅盾和姑妈孔德沚
从照片说起
部长家的节俭
“”中的通信
“知识就是力量”
一次“耳提面聆”
逝者风范永存
叔叔孔令杰
孩子们喜欢的好叔叔
以司徒宗笔名发表作品
的语文教师
沈泽民传奇
发轫之初锋芒
亲友眼中的沈泽民
历史文献中的沈泽民
牺牲于实际斗争地
尾声
后记
霜重色愈浓——追寻父亲的足印
眷恋乡土的游子
父亲孔另境(谱名令俊,字孟养、若君)于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19日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的东栅。祖上家境富裕,建有闻名百里的“孔家花园”。其祖父孔繁麟一生从商,却心向风雅,对中国旧学问有相当的研究,闲暇之余研习书画,收藏字画古玩。其父亲则不习文墨,不理财务。祖父孔繁麟去世后家道迅速败落,其父于1939年去世。其母亲沈宝生,温柔娴雅,是个知书识礼的妇女,却于1918年早逝。
关于祖父去世时的情况,父亲曾在一张厚纸上,用毛笔字工整地记载下来:
先父名祥生,号问松,死在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己时,活了六十七岁。当时他正避难在双林镇上,因此就死在那里了。我和弟弟都在上海工作,弟弟又正生病,当我们在九月四日接到报讯的时候.离开死已有七天了。那时日敌正在奴役我人民,我是罚誓不踏日敌占领的土地的,因而我也就没有回去。三姐则远在新疆,更不必说了。
十三年以后的今年七月十日,特请我妻金韵琴同志下乡去,把父亲和母亲的两具材合一个坟墓在乌镇东栅外民厚乡金塘桥祖坟上,无非是纪念的一点意思罢了。
这是父亲存世的毛笔手迹。他在这篇文字的上方,配上放大的祖父相片,置于写字台左方的墙上,只要一抬头,即能与这个相片上的老人目光相遇。祖父目光如炬,透出一股威严。记得小时候,如果哪个孩子犯错误,父亲会指着相片对其说,你看着爷爷的眼睛
祖父去世时,父亲为什么没有回乡治丧?因为战乱。这个理由是客观存在的——战争阻隔了当时的信息,且“日敌正在奴役我人民”,民族气节又在父亲的心中占据上风,加上经济上的窘迫尽管如此,作为儿子没有尽到孝道,也是事实。此事一直是父亲的一个心结。解开心结终于有了时机,1952年9月,父亲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因他本人工作上有事走不开,他便委托妻子下乡,到祖坟地上,为父母亲合葬建个坟墓,以弥补当年未能替父奔丧的歉疚。这份写于祖父去世13年后的文字,反映了父亲心中传统的中国观念,他对祖辈先人的思念,以及对乡土的眷恋。
在革命的摇篮里成长
父亲于家乡植材小学毕业后,赴嘉兴二中学读书,参加沈雁冰、沈泽民等人组织的“新桐乡青年社”,1922年因带头闹被迫停学。其祖父要求他回家乡从商,继承祖业,作为长孙的父亲却不愿株守家园,拟赴上海升读大学,其祖父不以为然。此时,父亲幸得其姐夫沈雁冰的帮助,与祖父大开笔战,后祖父只得退让,父亲乃得款赴沪考入当时的革命学府——上海大学,入中文系,并旁听哲学系的课。他就此离开了家乡小镇,走向大城市更广阔的“舞台”。
在上海大学,他与戴望舒、施蛰存等同窗。丁玲曾说“孔另境在上海大学时是很活跃的人”。在时代的感召下,父亲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课余从事工人教育,1925年初加入中国党。他参加五卅运动,在南京路上撒传单时被巡捕房拘捕,半个月后释放。这是父亲次坐牢。他的学生生活也就此结束。
因为父亲就读的上海大学是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所以父亲在求学期间不仅学习革命理论,关注时事动向,参加政治斗争,还接触到不少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如瞿秋白、沈雁冰、沈泽民、李达等,父亲被革命先驱的先进思想、高尚理念、伟大抱负、人格魅力所吸引,成了他们的热烈追随者。
参加艰险的实际斗争
1925年夏,父亲赴广州中央宣传部担任助理干事,时毛泽东为代理部长,沈雁冰为秘书。不久国共关系恶化,父亲参加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随北伐军誓师北上。攻下武汉后,父亲与潘漠华等人一起被编入北伐军先遣队36军2师政治部,协同张发奎、叶挺、攻打奉系军阀张作霖。后被调往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任宣传科长,随军转战鄂豫,至郑州与冯玉祥部西北军会师。
国共分裂后,我党同志接命立即离职返汉候命,父亲抵汉后被“欢送出境”。回沪后他被派到杭州主持市秘书工作,此时正值李立三盲动路线之时,组织未成,遭派破坏,父亲幸免于难,至省委(宁波)报告,书记夏曦嘱其返沪候命,并指示他须找公开职业,等待时机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