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地球表面增温的趋势非常明显,局部地区*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增强。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气候因素与经济总产出、农业和工业部门产出、国际贸易、劳动生产率、人口迁移、冲突与政治稳定、暴力行为与犯罪、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存在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利用1996-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县级层面的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气象数据,试图回答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首先,本书界定了气候、天气、*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等几个基本概念,并阐述了气候与天气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本书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刻画天气因素作用于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日度)产出的方式,然后在时间维度上对日度生产函数进行了加总处理,从而将年度经济总产出和日值天气因子联系起来。*后,本书检验了天气变化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书利用长期差分方法进一步估计了天气的跨期变化与经济跨期增长的关系,并得出了现阶段中国县域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整体上表现不佳的基本结论。
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地球表面增温的趋势非常明显,局部地区*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增强。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气候因素与经济总产出、农业和工业部门产出、国际贸易、劳动生产率、人口迁移、冲突与政治稳定、暴力行为与犯罪、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存在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利用1996-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县级层面的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气象数据,试图回答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首先,本书界定了气候、天气、*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等几个基本概念,并阐述了气候与天气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本书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刻画天气因素作用于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日度)产出的方式,然后在时间维度上对日度生产函数进行了加总处理,从而将年度经济总产出和日值天气因子联系起来。*后,本书检验了天气变化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书利用长期差分方法进一步估计了天气的跨期变化与经济跨期增长的关系,并得出了现阶段中国县域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整体上表现不佳的基本结论。
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地球表面增温的趋势非常明显,局部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增强。最近十多年来,关于气候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及其它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气候因素与经济总产出、农业和工业部门产出、国际贸易、劳动生产率、人口迁移、冲突与政治稳定、暴力行为与犯罪、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存在密切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如何?本书利用1996-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县级层面的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气象数据,试图回答关于气候因素与县域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1)极端天气对县域经济总产出和各经济部门产出的影响如何,气温、降水与经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2)气温和降水变化是否还会进一步影响县域经济增长,而非经济产出本身?(3)现阶段中国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整体表现如何,未来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为了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本书界定了气候、天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等几个基本概念,并阐述了气候与天气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介绍了常见的气象数据的分类与来源。接下来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数学语言证明了天气变化的效应能够被用于精确识别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介绍了气候经济实证领域常用的计量经济方法及其具体应用。
其次,本书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刻画天气因素作用于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日度)产出的方式,然后在时间维度上对日度生产函数进行了加总处理,从而将年度经济总产出和日值天气因子联系起来。通过设置一系列气温和降水区间,利用中国县(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天气因子与县域经济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平均气温为10-15℃的适温天气相比,平均气温为20-30℃的高温天气以及3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会显著降低经济总产出;干旱天气的增加或低强度降水天气的减少也会对县域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对比农业和非农部门的响应发现,农业部门对极端天气特别敏感,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天气事件会显著降低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产量以及农业总产值。扩展分析进一步发现,中国经济对极端高温天气的敏感度比美国更高;频繁经历极端天气事件的地区适应能力更强,农业县的农业生产活动在抵御极端天气方便表现更好;家庭空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极端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
最后,本书检验了天气变化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灵活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得天气因素既能够通过水平效应影响经济总产出,又能够通过增长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在实证部分,本书采用面板分布滞后模型检验了天气变化的即期效应和累积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持久的而非暂时的,平均气温每上升1℃将导致未来10年县域经济增长率累积下降3.82-6.04%,平均降水量每上升0.1mm(相当于年降水量增加36.5mm)将导致县域经济增长率累积下降0.55-0.65%。因此,天气变化存在显著的增长效应。除了农业部门外,天气变化还能通过作用于非农部门产出、劳动生产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其它渠道来影响经济增长。本书利用长期差分方法进一步估计了天气的跨期变化与经济跨期增长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天气的跨期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天气年际波动的影响。因此,本书得出了现阶段中国县域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整体上表现不佳的基本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理论建模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灵活度,既允许天气因素通过直接渠道作用于经济生产,又允许其通过间接渠道作用于经济生产;既允许天气因素通过水平效应影响经济产出本身,又允许其通过增长效应影响经济增长。(2)在数据方面使用了地面水平日值气象数据和县级层面经济统计数据。高频率的地面水平日值气温和降水数据能够用于构造一系列既定宽度的气温和降水区间,从而能够估计天气因素的非线性效应,进而比较极端天气与正常天气的经济效应的差异。县级层面经济统计数据样本观测值多,统计指标丰富,模型误设和遗漏变量的概率较低,有助于准确识别天气因素的经济效应以及具体作用渠道。(3)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区间构造、虚拟变量、交互项和长期差分等方法,估计了气温和降水对县域经济的非线性影响,考察了气候响应上存在的地区异质性和经济生产活动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整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