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公元386-581年)是我国东晋至隋唐之间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东魏和西魏由北魏分裂而成,东魏之后为北齐,西魏之后为北周。北魏对北方的统一,结束了中原近150年的混乱局面,为之后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鲜卑拓跋部创建北魏,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学习中原文化,兼容并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北朝科技一方面继承和发展秦汉以来形成的体系,一方面借鉴吸收以佛学为代表的外域文化中的科技知识,并将其融入中国科技体系之中,在天学、地学、农学、医学、建筑及机械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重大的突破。北朝科技成果不仅充实了中国古代科技体系,还提升了科技水平,*终完善发展了中国传统科技。北朝科技与南朝科技互为补充,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科技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序
《北朝科技史》正式出版了。这是一个令人心酸又让人欣慰的事情。令人心酸的是,该书作者李海教授已于2017年6月溘然去世。李海教授研究科技史多年,本书是他的遗作,斯人已逝,不能再与同行对面晤谈,交换读书心得,探究科技史奥秘了。追忆与李海教授交往的点滴,能不心酸?令人庆幸的是,斯稿犹存,李海教授思想犹在,我们仍能通过他的著作,领悟他的所思所想,为他的学术成果,仍在泽被后世而欣慰。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段海龙副教授为李海教授遗稿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正是在他的精心整理、修订下,在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该书才得以面世。我们要对这些感念前辈,心系学术,不吝个人付出的学界同仁,表示由衷的赞意。
《北朝科技史》是一部填补科技史研究空白的著作。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物汗牛充栋,尤以李约瑟博士的巨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译本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和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教授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最为辉煌,其他类型的中国科技史著作也比比皆是。这些著作,有以专题形式写作的,也有以断代体形式呈现的,这其中,都有涉及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史的。例如,在史仲文、胡晓林两教授主编的《新编中国科技史》丛书中,就有何堂坤、何绍庚两先生撰写的《中国魏晋南北朝科技史》专书。杜石然先生等撰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则以专章的形式,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把中国科技发展的这个历史阶段认定为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时期。这些,对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状况,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所有的这些著作,都把南北朝视为一个历史阶段,当作一个整体,去探讨该阶段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忽略了南朝和北朝政权的对立和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对北朝科技的发展,有所漠视。人们潜意识中总以为,北朝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政权,制度简单,文化落后,科技上也乏善可陈,因而在写作时有意无意对之会有所忽视。可是,在历史上,毕竟是在北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隋征服了南陈,再度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分裂近300年之久的南北朝时代。由此,如果说汉民族的形成与汉王朝的建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话,中国国家传统的形成,北朝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显然,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朝代,我们在探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时,对之有所忽略,是不应该的。
李海教授的《北朝科技史》的问世,改善了科技史研究中对北朝科技有所忽视的状况,填补了相应的空白。李海教授(1948年9月18日2017年6月21日)是山西最北部的大同左云县人,1976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现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之后任教于雁北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改为雁北师范学院)。2006年,该校与大同医学专科学校等学校合并,成立山西大同大学,李海教授随之在该校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工作。大同历史上曾是北魏的都城(时称平城),留有与北魏有关的重要文物古迹,相关史料文献也更为丰富,李海教授在从事繁重的物理学教育之余,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对北魏乃至整个北朝科技史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他的北魏尺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对度量衡的改革及其影响,从度量衡史的角度,揭示了北魏度量衡对后世度量衡格局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天文学是古代科学的带头学科,李海教授对北朝天文学的发展也着力甚多,他的北魏铁浑仪考,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台铁浑仪是在北魏铸成的,行用达300余年之久;他的李兰漏刻中国古代计时器的重大发明,对北魏道士李兰发明的秤漏等做了探讨,指出了该项发明的历史意义,并对前人的研究与复原做了讨论;他的北魏明堂初步研究,不仅辨析了北魏平城明堂的成因、地理位置、具体构型等,还着重指出,该明堂不仅具有政治功能,更能用于天文观测与演示;他的北魏天文学成就初探,在其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北魏天文学发展取得的各项成就,揭示了北魏天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从事这些研究的同时,李海教授还有意识地将研究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他的北魏旱地农业技术研究北魏纺织技术研究属于农史研究的范畴;他的北魏机械制造成就初探,属于技术史的领地;他的北魏乐律学研究,则进入了物理学史研究的领域。显然,李海教授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为撰写一部全面反映北朝科技发展状况的著作做着扎扎实实的学术准备。
当然,李海教授的研究视野并不仅限于北朝,他对大同历史的诸多研究、对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的诸多探索、对西方科技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介绍,都多有成果问世。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全面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准备,《北朝科技史》才得以成稿。
李海教授生前,未能看到《北朝科技史》的成书。现在,经过数位热心学者的努力,上海人民出版社圆了李海教授的心愿,使该书得以面世。《北朝科技史》是李海教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作。对这样一部著作表达敬意的合理的方式,是认真研读它,辨析其长处和不足,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最终超越它,超越已有的研究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相信这也是李海教授的愿望。
是为序。
2019年7月
于上海交通大学
李海(1948-2017),男,山西大同大学教授。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发表科技史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段海龙(1975-),男,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博士。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学会理事。
1 序/关增建
1 前言
5 第一章.度量衡
5 第一节 北朝度量衡溯源
14 第二节 北朝度量衡管理及乐律学家的工作
24 第三节 北朝尺度的单位量值及其演变
38 第四节 北朝容量和权衡的单位量值及其演变
48 第五节 北朝度量衡的特点及其影响
55 第二章.天文历法
55 第一节 北朝之前的天文历法
61 第二节 北朝历法管理及天文历法家的工作
72 第三节 北朝的天文观察与记录
78 第四节 北朝历法的撰修及七曜历的传播
84 第五节 北朝天文仪器的制造
97 第三章.数.学
98 第一节 北朝的数学活动及甄鸾的数学工作
103 第二节 《孙子算 经》
118 第三节 《张丘建算 经》
131 第四节 《五曹算经》和《五经算 术》
141 第五节 《数术记 遗》
149 第四章.农.学
149 第一节 北朝之前的农学
154 第二节 北朝农业管理
157 第三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 术》
162 第四节 北朝农耕技术
181 第五节 北朝林业技术
193 第六节 北朝畜牧业技术
208 第五章.医.学
208 第一节 北朝医学管理及医学教育
219 第二节 北朝医学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229 第三节 南亚医学在北朝的传播
236 第四节 北朝方剂学成就
242 第六章.地.理
242 第一节 北朝之前的地学成就
245 第二节 郦道元与《水经 注》
251 第三节 北朝其他重要地理学家
262 第四节 自然地理
267 第五节 人文地理
272 第六节 外域地理
277 第七章.建.筑
278 第一节 北朝对建筑业的管理
280 第二节 北朝的建筑师
291 第三节 北朝都城建设
320 第四节 北朝佛教建筑
338 第五节 北朝园林建筑
349 第八章.手工技术
349 第一节 北朝对手工业的管理
356 第二节 北朝机械制造技术
366 第三节 北朝纺织技术
378 第四节 北朝冶铁技术
387 第五节 北朝制瓷技术
403 第九章.食品加工技术
403 第一节 北朝对食品业的管理
406 第二节 北朝粮食类食品的加工
416 第三节 北朝畜禽鱼肉类食品的加工
430 第四节 北朝果品蔬菜类食品的加工
438 第五节 北朝饮料、调味品类食品的加工
453 参考文献
466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