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篇是《诗经》的别称,诗三百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诗歌总成。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唐诗,采用三百首的成数,无疑也有总括有唐诗坛风貌的一层用意。
蘅塘退士如愿以偿。《唐诗三百首》中,除了唐代新兴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外,还收有六朝演进而来的古诗、乐府,诸体兼备;感遇怀古、咏物写景、酬赠应制、叙事言情,内容上包罗万象。大家巨匠的代表作品,几无遗珠之憾;初盛中晚各期中小诗人、诸多流派,绣口锦心,互逞精彩,呈现出百花竞秀的缤纷景观。一大批脍炙人口、先得我心的名言警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类,穿插于全书之中,把卷如晤故旧。好书不厌百回读,《唐诗三百首》确实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愉悦。
常读常新,我们在熟读中会被唐诗无穷的魅力所征服。比如同是以白鹭和黄鹂对举,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气候、地域、色彩以至情调指向上就有截然的不同。又如书中收选戴叔伦、李益、司空曙的三首五律,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都是抒写久别重逢,曲尽其意,却因时、地、身份对象的区别而着笔相异,各树一帜。这一切都吸引和启发读者去阅读更多的唐诗,也就是说《唐诗三百首》还有引领初学者、爱好者的入门功能。再如咏安史之乱中的马嵬之变,蘅塘退士选收了两首,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惨结局表示同情,而郑畋《马嵬坡》诗却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对唐玄宗曲加回护。这其实是因为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差异而造成的:白居易生活于乱后经济初步恢复的中唐,本人又持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主张,容易对历史作出较为客观的回顾;而晚唐的郑畋在镇压黄巢起义中焦头烂额,身份又是当时的宰相,自然要竭力维护和美化天子的君权。于是知人论世,了解唐诗作品和诗人的相关背景,也就成了读者在阅读《唐诗三百首》时的自发要求。
在蘅塘退士的时代,已流传着一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俗谚。谚语中的吟不是吟诵,而是吟作的意思。普及入门之后,便会激起不少读者追步前贤、跃跃欲试的愿望,而蘅塘退士的选本也确能助上一臂之力。例如书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等,这些相类句式的反复出现,便不难深化读者对唐诗诗法的领悟。
这样看来,对于《唐诗三百首》,无论是出自鉴赏、入门还是习作的目的,都必须以悟字为前提,理解越深细越佳,信息越丰富越好。《唐诗三百首译注》,便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书中的题解,交代诗篇或诗人的创作背景,简述作品的主旨,介绍其内容、章法和风格的特色;注释阐明词义,传播必要的古汉语知识,使对全诗的理解不受窒碍;译文与注释互相映发,虽是译者个人的感觉,却或能启迪读者进一步联想,收到阐发主旨、开掘诗意、体现美感的效果。书末附录的诗人小传,还可藉以了解全体诗作者的生平行谊。总之,我们的宗旨是锦上添花,让《唐诗三百首》这一著名读本更通俗,更完美,更合于现代读者的口味。
本书卷一、三、五、七由史良昭执笔,卷二、四、六、八为曹明纲担纲。王根林除分任注释外,还参加了若干题解的撰写。诗人小传则由袁啸波制作。
史良昭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