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画梦
写在《戴敦邦画说红楼梦·大观奇缘》出版之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老城厢南市区敬业中学一堂初中语文课上。语文课方芸芙老师上完课文《水浒·智取生辰纲》,最后带了一句中国有部伟大的小说叫《红楼梦》。谁曾想方老师这一句话,让戴敦邦心生一念,笔墨红楼,结缘一生。
1954年,在上海第一师范中专就读的戴敦邦到初中同学王邦俊苏州老家过暑假。一天在桐荫下,夜晚凉风习习,望着繁星点点的广袤苍穹,在同学家院子乘凉的少年戴敦邦竟激情勃发,脱口而出:将来,我是一定要画《红楼梦》的!
十多年后,戴敦邦当年的誓言果然成真:1977年末,应外文出版社邀请,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编辑传统工艺资料的戴敦邦应邀赴京创作英文版《红楼梦》插图。
肩负赴北京创作英文版《红楼梦》插图的重任,人的思维却还留有阶级斗争和反对封、资、修的时代烙印,让曾经以创作农民起义题材为主的戴敦邦迷茫而又忐忑:创作这部嗲来西(吴语:娇柔)的古典文学作品,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当听到出版社领导说该书出版后,要远销国外,以飨外国读者,使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让戴敦邦更加诚惶诚恐,找不见北了。
戴敦邦说,他是幸运且生逢其时的:当时北京正好召开全国两会,吃住都在北京友谊宾馆的戴敦邦,遇到了扶他上马的伯乐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译者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学界的前辈阿英、启功、吴恩裕、端木蕻良等,戴敦邦一家家拜访求教。周汝昌告诫戴敦邦,要画红楼,最好到北京西郊找个破庙里去画;吴恩裕专门陪同戴敦邦去西郊寻访曹雪芹故地;还有前辈画家丁聪及《文汇报》北京办事处的老刘和画家方成、钟灵等,他们不仅将自己的红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戴敦邦,还悉心指点,帮助他更进一步理解《红楼梦》原著;曾经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辈画家华君武、蔡若虹指导戴敦邦怎样通过在艺术上塑造人物,提高画画的档次;蔡若虹还就如何画好柳湘莲提出了非常大胆的意见和建议。前辈的无私指点,让戴敦邦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提高了他创作的水准。而这些伯乐,也在日后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1978年,戴敦邦创作插图的三卷本英译版《红楼梦》前后出版,他也因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快车道。走进各大书店,四大名著的绘图作者,读者耳熟能详,而声名鹊起的戴敦邦赫然在列。戴敦邦说,他是因依傍着画名著,而得到天赐的机缘,或确切地说是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使他有机会参加中国美协组织的去西北地区艺术宝库朝圣参观。在文化之都举办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学习班上,戴敦邦有机会拜识心中乃至梦中的偶像叶浅予、潘洁兹、刘凌沧、晏少翔、任率英、亚明、张仃,作家陈登科,诗人白桦、韩瀚等;结识了在学习班的同道人王怀琪、徐启雄,卢沉、周思聪夫妇、刘文西夫妇、白德松、林墉以及傅小石、王弘力(9号惊悉在家中安详作故),这些大师至今多半已成故人,但他们的从艺经历和宽容的为人之道,对戴敦邦影响深远,更是一种鞭策和发奋图强的原动力。戴敦邦说,他例举这些师友的名字,绝非炫耀什么,而是感恩他们的无私给予,使他有机会能跻身艺术家的行列,由此他更坚定自己的终身选择,咬定青山不放松。
数十年来时过境迁,戴敦邦虽创作颇丰,但他却一直心留遗憾,当年出版的英文版《红楼梦》仅有36幅插图,根本不足以阐释原著的全部精髓。他想用手中的画笔,再度绘制《红楼梦》。这个念头,一直深植于戴敦邦的内心深处,怎么也挥之不去。
年届六十的戴敦邦刚从上海交大退休时,面对很多朋友的善意劝说,毅然决然,再度出山,将《红楼梦》原著120回故事,每回创作2幅画面,一共绘制了240幅画面。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国画版《红楼梦》。2000年元旦该书首发日,面对寒风中读者排起的长龙般的队伍,一种发自内心感激读者的心情,戴敦邦至今难以忘怀,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努力前行。之后,他又创作了西班牙文版《红楼梦》插图,等等。戴敦邦对中国传统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酷爱,可以说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
2011年之后,右眼失明的戴敦邦应中国邮政之邀,救场创作《红楼梦》邮票。那时,本身已有繁忙创作任务压身的戴敦邦不好意思拂逆;况且,救场如救火,此乃艺人该有的秉性和职业道德;再则,对《红楼梦》的情有独钟,让戴敦邦放下手头创作,全身心投入到《红楼梦》邮票的创作,大有舍命陪君子之概。凝聚戴敦邦全部心血的30幅《红楼梦》邮票终于完稿了。因为种种原因,虽然最后只用了四幅,但这也是他对在风雪荒野中孤愤归西的曹雪芹先生的一瓣心香。
从1977年到2019年,四十余载光阴,可谓弹指一挥间。萦绕在八零后国画家戴敦邦心中的《红楼梦》情结,却历久弥坚,他视通千里,思接万载,一直在追求艺术的新突破,探索《红楼梦》画稿的新变化。
继2016、2017年上海书展出版了《大闹天宫》(《西游记》人物画)、《群雄逐鹿》(《三国演义》人物画)之后,2018年上海书展又推出了《水浒传》新版人物画集《逼上梁山》;今年上海书展,钟爱戴家样艺术的戴粉们将又可以一饱眼福,因为勤奋的戴敦邦又将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再度合作,携手出版《戴敦邦画说红楼梦·大观奇缘》。
2019年2月23日早晨,刚过完传统的中国年。笔者来到戴敦邦工作室,矍铄敦厚的老人拿出他创作的303幅《红楼梦》。这三百余幅画稿,其中263幅是我去年参加上海书展结束后开始投入创作的;近四十余幅旧画稿,是为了将新补的画面故事情节连贯而择用的,包括未被采用的邮票原画稿和自己及弟子们画的长卷,其中包含我对红楼画创作薪火相传的殷殷之盼。戴敦邦第四位弟子向风是个瓷刻家,追随戴敦邦多年,他用其独到的瓷刻毫发无异地将戴敦邦的红楼画全图再现在坚硬的瓷板上。戴敦邦曾感慨地对向风说:感谢你在做前人未曾或者无法完成的事,唯有瓷板画的红楼传承千秋万代,而我纸面上的红楼画百年后即灰飞烟灭了。曹雪芹会感谢你的。这句话,竟成了师徒间的永诀。向风撒手人寰时,年仅四十三岁,只留下四十个红楼瓷刻画……现在,只要戴敦邦打开工作室大门,迎面映入眼帘的是由向风亲自爬着为他安装的房顶照明灯,每当这时,戴敦邦总是眼含热泪,后悔自己当初不该跟向风说这句话,以至一言成谶。
呈现在笔者眼前这些精美画稿,戴敦邦给笔者一一娓娓道来,讲解其艺术构思。在人物画中透露诗之情韵,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如黛玉的咏絮词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在此画稿中,戴敦邦通过如同飘萍,纷纷陨落满是一地的柳絮,将黛玉病态之美、书卷之气、多愁之质悲凉一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里众多人物,特别是金陵十二钗,都是年方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如何呈现她们富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避免千人一面?戴敦邦说,他画所有古典小说,初衷就是忠于原作,笔墨传神。画《红楼梦》如此,画《水浒》也是如此。原作怎么表现的,他尽量把原著中写的东西,通过他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刻画人物力争做到八九不离十,尽可能使每一个人物落在宣纸上形神兼备,个性鲜明。虽然不敢说已入化境,但栩栩如生,洵非过誉。
1977年,2000年,2019年。历经三次大型创作《红楼梦》,特别是此次出版的《戴敦邦画说红楼梦·大观奇缘》,弥补了戴敦邦前几次出版《红楼梦》作品缺少小说人物吟诗作词画面的缺憾,对钟爱一生的诗书满腹的曹雪芹算有了一个交代。
人世间,最难表达的东西是不可触摸的诗情画意。因为诗无达诂,所以,用现代汉语翻译中国古诗词,近乎于翻译天书。当画家在《红楼梦》才子佳人的诗情词韵中徜徉,见识和胆气就是标配,就是刚性的支持。这些,戴敦邦都有。这也是他注重平时积累转益多师的结果。
当然 自许为民间艺人的戴敦邦说,他想通过此次创作,提高自己绘画上的书卷气。但当他画好后自己再翻翻,仍自嘲自己作为一个民间艺人,既没变成文人,也没变成诗人,画出来的还是格票里额(吴语:这类)东西!这是戴先生的自谦之词。我以为最好的画家是:不是文人、诗人,但腹有诗书、具有诗人情怀且画里有诗。我暗自思忖,好在戴敦邦没有成为所谓的文人、诗人;好在他一直以宗教情怀痴迷于绘事,使国画传承不失其高、不失其深厚,使我们有大师可以景仰,有国粹可以敬畏。
两次为戴敦邦先生的大作写序,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些底气不足。与去年为他的《水浒传》新版人物画集《逼上梁山》写序时不同的是,这次要面对的是旷世经典名著《红楼梦》、303幅呕心沥血之人物造像。而《红楼梦》对于钟情、浸淫其中四十余载的戴敦邦先生而言可谓如数家珍,烂熟于心。即使我再读几十遍,悟性再高,也不可能达到戴敦邦先生对《红楼梦》人物认识、理解的深度和高度。诚惶诚恐,搜索枯肠,蝇载蚊负,上述文字难免有稚嫩、粗糙和言不及义之处,还请戴敦邦先生及家人和读者朋友们海涵!
张志萍 2019年3月10日深夜完稿于怡云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