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本书以“实用、够用”为标准,将传统教学中的“句法”归于“语法”,将“词汇”与汉字规范化运用合并,并大量引进社会用语等。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第二节 声母
第三节 韵母
第四节 声调
第五节 音节
第六节 语流音变
第七节 音位
第八节 语调
第九节 语音规范化
第三章 文字
第一节 汉字概说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
第三节 汉字的形体
第四节 汉字的字形结构
第五节 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第六节 汉字的标准化和使用规范汉字
第四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构成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第三节 义项和义素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第七节 熟语
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第二节 词类(上)
第三节 词类(下)
第四节 短语
第五节 句法成分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
第八节 复句
第九节 句群
第十节 标点符号
第六章 修辞
第一节 修辞概说
第二节 词语的锤炼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第四节 辞格
第五节 辞格的运用
第六节 语体
参考文献
3.公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1100多个异读词和190多个地名的读音进行审议,并于1957年10月、1959年7月和1962年12月先后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正编、续编和第三编,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和普通话的推广起了积极作用。随着语言的发展,《初稿》中原审的一些词语的读音需要重新审定,作为语音规范化的标准,《初稿》也亟须定稿。因此,1982年6月恢复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进行修订工作。修订以符合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律为原则,以便利广大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对《初稿》原订读音的改动力求慎重。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把修订稿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名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此表为准。
4.制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消除印刷物上的字形混乱对实现文字标准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组成标准字形研究组。1956年9月研究组拟订《标准字形方案(草案)》。1957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改名为《汉字字形整理方案(草案)》。195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召开革新铅字字形座谈会,委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组成汉字字形整理组,于1960年9月拟订《通用汉字字形表(草案)》。196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再次召开联席会议,并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汉字字形整理组的组成单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于1964年5月制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该表收字6196个,遵循从简从俗、便于学习和使用的原则,提供了通用汉字印刷字体(宋体)的标准字形,规定了表内字的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笔画顺序和构件部位,它既是印刷字体的标准,也是写字教学的标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发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汉字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对统一印刷字形、促进用字规范和方便中文信息处理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拟订《统一汉字部首表》
为了促使汉字排序标准化,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组成汉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组,对音序、部首、四角号码和笔画笔形等4类查字法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于1964年提出这4类查字法的方案草案,推荐给各方面试用。1983年6月,又拟订出《统一汉字部首表》(征求意见稿),共立部首201个。
1980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关于研究和制订《标准现代汉语用字表》的建议和科研计划(草案),对“五四”以来的现代汉语用字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整理,制订一套标准现代汉字。为了完成这项工作,1983年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武汉大学合作,利用电子计算机对1979年版《辞海》所收的16296个单字以及未收的43个单字共16339字的结构进行分析统计,取得了笔画、部件和结构方式等的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