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编写而成。本教材共4篇39章,系统介绍了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微生物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及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等内容。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生动化,便教易学。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4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主要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本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以四年制的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为对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本书既体现了教材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时),又符合了“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学科专业基本要求”,即要求掌握医学检验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与之关联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
本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既有临床经典的继承性的内容,也充实了现代先进的检验内容与微生物最新的分类。全书随文配以彩图,帮助读者记忆与理解。教材中列有较多的英语专业名词,为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提供方便。希望学生学习后能达到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各种常见感染病与重大传染病的实验室检验项目、检测方法与结果的临床应用;熟悉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国家卫生T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医学检验技术发展动态。
本版教材分四篇共39章。第一篇(绪论,1~5章)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从微生物检验的角度阐述细菌、真菌与病毒的生理、生化与遗传特征以及微生物与宿主间的关系,旨在为后续的三篇内容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篇(6~9章)微生物检验技术,阐述了细菌、真菌与病毒的检验基本技术,并将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也作为微生物检验技术之一列入了本篇内容。每种检验技术都从技术的原理、技术的方法、临床意义与评价三个层面叙述,不仅使学习者掌握技术的操作,更可以掌握技术依据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篇(10~27章)微生物检验,主要介绍细菌、真菌与病毒的鉴定。细菌、真菌以属为单元,病毒以科为单元,从分类和命名、生物学特性、鉴别与鉴定、抗菌药物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更符合临床工作中微生物检验实际要求。第四篇(28~39章)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以器官与系统的临床检验标本为单元,从常见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结果解释及报告方面加以阐述,本篇编写格式贴近临床实践操作,易读易学。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即纸质教材有机融合电子教材、教学配套资源(PPT、微课视频等)、题库系统、数字化教学服务(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生动化,便教易学。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建设委员会和各编写者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鉴于编
第一篇 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
绪论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第一章 细菌基本性状
第一节 细菌大小与形态
一、球菌
二、杆菌
三、螺形菌
第二节 细菌结构和功能
一、附属结构
二、表层结构
三、内部结构
第三节 细菌营养
一、细菌营养类型
二、细菌营养物质
三、细菌营养物质吸收
第四节 细菌生长繁殖
一、细菌个体生长
二、细菌群体生长繁殖
三、细菌人工培养
第五节 细菌代谢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二、细菌的代谢与生化反应
三、细菌的能量代谢与代谢的调节
第六节 消毒与灭菌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第二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细菌遗传物质
一、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第二节 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一、基因型与表型
二、突变
三、诱变
四、DNA的损伤修复
第三节 基因水平转移
一、转化
二、转导
三、接合
四、溶原性转换
五、转座因子与转座
六、整合子和基因盒
第四节 细菌耐药变异与其他变异现象
一、细菌耐药变异
二、其他变异现象
三、研究变异的意义
第三章 真菌基本性状
第一节 真菌细胞形态与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与内部结构
第二节 真菌结构特征
一、营养体
二、繁殖体
三、真菌的菌落
第三节 真菌营养代谢与繁殖
一、营养物质
二、生长条件
三、繁殖
四、生化反应
五、抵抗力
六、人工培养
第四章 病毒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二、病毒变异机制
三、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五节 朊粒与亚病毒
一、朊粒
二、亚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感染与宿主免疫
第一节 宿主与微生物相互关系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病
一、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感染病
二、病原微生物感染类型
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三节 条件致病微生物与内源性感染
一、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三、内源性感染病原学检验
第四节 人体微生物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
一、人体微生物群基本概念
二、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
三、微生态检验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来源
二、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
三、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和处理
第六节 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
一、毒力
二、侵入数量与部位
三、宿主免疫反应
第七节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一、病毒的致病作用
二、宿主抗病毒免疫
第八节 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
一、真菌感染
二、宿主抗真菌免疫
……
第二篇 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三篇 微生物检验
第四篇 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