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学在明代中叶呈现勃兴之势,晚明学者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对于此时期庄子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接续意义和价值。以佛解庄,是庄学史上一条解庄之道,憨山德清之可贵处,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的比附,而是佛道两家思想上的会通。本书以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认为《庄子内篇注》无论是在解庄的方法上,还是在义理阐释上,抑或是在其所达到的社会价值层面上,都构建了一套崭新的庄子学诠释思想,是晚明庄子学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前 言
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学者大都以阐释经典大义来表达自身的学术观点、申明自身的价值立场,晚明时期佛学大师憨山德清即是这样一名学者。憨山德清除佛学著作之外,对儒道经典亦多有注疏,对儒家经典疏解有《中庸直解》《大学纲目决疑》《春秋左氏心法》;对道家经典著作有《观老庄影响论》《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本书以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透彻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的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希冀能够使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整体。
晚明佛学大师憨山德清采取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而著成《庄子内篇注》,此在庄学史解庄著作中亦是一较为理性且较为契合《庄子》的佳作。首先,理性的原因在于:憨山德清疏解《庄子》的动机之一在于借《庄子》厘清佛教,《庄子》即为憨山德清振兴佛教、弘扬佛法的文本工具之一。而在具体到对《庄子》文本的阐释过程中,佛学理论亦成为解读工具,因而,从佛庄二者互为工具的层面上讲,憨山德清必然不会过多地将佛庄思想混杂,而造成概念无法厘清的困境。其次,契合《庄子》的原因在于:憨山德清早年对儒道经典均有所涉及,且其亦秉持着儒释道三教会通的理论观点,因而其在解庄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在尊重二者思想的前提下,以会通的角度去找寻佛庄的思想相契点,且由于憨山德清的佛学理论背景与其体悟功力,使得诠释更有益于贴近《庄子》大旨。因此从总体上说,憨山德清本着理性的解庄进路,加之其本身对《庄子》思想的重视,使得《庄子内篇注》不仅对憨山德清自身而言是一部潜心力作,且对庄子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晚明佛教的振兴亦有重要价值与推进作用。笔者以憨山德清注庄之三教理论基础作为本书写作切入点,进而梳理憨山德清注庄的义理阐释,最后通过对憨山德清注庄动机的考察确认其《庄子内篇注》著成的必然性与解读的合理性。通过对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的考察与研究,笔者最终确证,《庄子内篇注》不仅仅是一部庄子学著作,更是倾注了憨山大师人生理想与生命价值之作,在此,《庄子内篇注》与憨山德清融为一体而血脉贯通。然而目前学界对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少有专门而具体的研究,且部分研究者对此亦大都局限于单一佛教或与其他佛学大师相对比的研究进路,这使得学界对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难以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从而也就对晚明庄子学的发展以及晚明佛教整体态势缺乏深入的理解。然对任一历史时期庄子学发展的把握都必须建立在对此时期庄学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而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与反思憨山德清在佛庄关系上所走过的思想之路,并借此重新夯实庄子学的理论地基以继续庄子学的发展。
序
2012年,郎宁从山东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转入硕博连读,再三年后,博士毕业。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郎宁在5年内顺利通过了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完成并通过了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答辩,比正常学生足足少用了两年时间,且她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非常难得的。如今,她的博士论文正式出版,作为她的硕士导师、博士导师,我真的为她高兴。
郎宁的博士论文,以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为题。憨山德清为明末著名高僧,不仅对佛教典籍有深入的研究与阐释,著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法华击节》一卷、《金刚经决疑》一卷、《圆觉经直解》二卷、《般若心经直说》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肇论略注》六卷、《观楞伽经记》八卷等,而且对儒家、道家之重要典籍也有深入的研究和解说,著有《大学纲目决疑》《中庸直指》《道德经解》《观老庄影响论》《庄子内篇注》等。他关于《大学》《中庸》《老子》《庄子》的注解,在儒学史、道学史上均具有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的意义。憨山德清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三教汇通,即以禅化儒,援佛入道。他虽身处山寺,但却对现实社会有深深的关切;他身为有道高僧,却不带有学术偏见,注儒,则能入乎其里,达其要旨;注道,则能深入其中,了然其趣。
如果一篇博士论文,仅对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作解说,那一定不能明了憨山德清之思想意涵,因为这样没有把憨山德清对于《庄子》的解说当成他全部思想的一个方面,并且无视于思想史、学术史发展的历史线索与历史事实。
郎宁的博士论文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个是纵向的思想史、学术史的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明末社会现实以及憨山德清思想世界的维度。就纵向的思想史、学术史的维度而言,郎宁将憨山德清的《庄子内篇注》放入到一部两千余年的庄学史中来考察,仔细考察辨析了庄学史重要注解的基本的思想倾向,认为一部庄学史,注庄之方法主要有三种:以儒解庄、以佛解庄、以道解庄。而憨山德清属于第二种,他以佛通庄、以佛化庄。就横向的、明末社会现实以及憨山德清思想世界的维度而言,郎宁对晚明时代的政治背景与佛教丛林现状以及儒释道整体的学术走向做了整体的考察,认为晚明时期思想界整体处于儒释道三教融合合一的发展态势,由此,憨山德清亦以三教合一为理论基石而注解三教。
《庄子》内篇的顺序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个顺序是文本固有的顺序,也自有其内在逻辑,历代注家有不少人对其内在逻辑做出说明。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既然是注,当然不能违背这样一个文本的顺序。而郎宁的《庄子内篇注》研究,却没有按照此顺序进行。因为既然是研究,就要研究、探寻其内在逻辑。郎宁的博士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二章“齐物与逍遥”,将《逍遥游》《齐物论》放在一起,认为庄子之“逍遥”与“齐物”的关键皆在于对心与己的消解以去除主观情意我的障蔽。憨山德清以佛家之假有肉身为问题切入点,认为只有忘己、忘我方能在根本上达到解脱,以通于庄子之逍遥与齐物境界。第三章“宗师与养生”,将《大宗师》《养生主》放在一起。《大宗师》的关键是真人与真知,而养生的关键是养性,养性重在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以清净离欲养性,由此方可悟得真宰。所以,养生与真人、真知是关联的,是以真人、真知为基础和前提的。第四章“充德与应世”,将《人间世》《德充符》《应帝王》放在一起。《人间世》的重点是如何应对应世之难的问题,庄子于此而提出“心斋”以及“无用之用”。《德充符》的重点是德与形的关系问题,庄子认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即通过德与形之间的反差而确证人之所以为人者。《应帝王》通过对至德之世圣帝明王之追忆而展开了对君王问题的思考,认为在上位者应因顺万物之本性而虚心无为。这三篇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这样一种对于《庄子》文本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与理解,是很有道理的。
憨山德清注庄,以佛通庄、以佛化庄。他以佛教之“无碍解脱”解释“逍遥”义,以“忘己”解释庄子之“无己”,以“忘我”解释庄子之“丧我”,认为“要齐物论,必以忘我为第一义”。庄子认为养生之关键是“缘督以为经”,憨山德清则认为“不必贪求以养形,但以清净离欲以养性”。在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而在憨山德清,德与形就是佛家内在真性与外在形骸之分立,“盖忘形骸、一心知,即佛说破分别我障也。能破分别我障,则成阿罗汉果,即得神通变化”。以佛解庄,是庄学史上一条解庄之道,憨山德清之可贵处,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的比附,而是佛道两家思想上的会通。以《庄子内篇注》为文本,而阐释憨山德清佛道汇通的思想,郎宁的博士论文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非常好。
罗安宪
2019年9月9日
郎宁,就职于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序 罗安宪Ⅰ
第一章 《庄子内篇注》的思想基石001
第一节 憨山德清其人及其学术渊源001
一 憨山德清生平002
二 憨山德清学术著作004
三 憨山德清的学脉关系及学术特色005
第二节 《庄子内篇注》的理论背景006
一 晚明时代政治背景及佛教丛林现状006
二 晚明儒道学术发展状况007
三 憨山德清注解三教009
第三节 《庄子内篇注》的思想基础010
一 以禅化儒011
二 援佛入道024
小结036
第二章 齐物与逍遥037
第一节 齐物以至逍遥:心与己的消解037
第二节 忘己040
一 庄子之逍遥义的转向040
二 逍遥:无碍解脱049
第三节 破我执060
一 丧我:忘我——齐物之大旨061
二 以明:照破——齐物之工夫073
小结085
第三章 宗师与养生087
第一节 宗师以至养生:天与道的挺立087
第二节 由人走向真人089
一 人—真知—真人091
二 撄宁与坐忘:入道之工夫104
第三节 性者生之主115
一 缘督以为经116
二 养性而养生126
小结132
第四章 充德与应世133
第一节 充德以至应世:心与命的归宿133
第二节 虚心而涉世136
一 虚者心斋138
二 无用之用以及无用145
第三节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154
一 德与形之间154
二 破分别我障165
第四节 止观不二以应世170
小结183
第五章 憨山德清注庄动机之再思考186
第一节 憨山德清注庄之外在动因186
一 明代士人之好《庄》风尚187
二 明代道教学者陆西星对《庄子》的阐释192
三 明代士人对佛教之态度197
第二节 憨山德清注庄之内在动因209
一 内在动因之根源210
二 佛教内部之回应212
小结216
结语: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之价值219
参考文献227
附录 明朝以前主要注庄方法梳理表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