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90 元
丛书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间神灵信仰研究”成果
- 作者:李祥林著
- 出版时间:2018/1/1
- ISBN:9787553109718
- 出 版 社:巴蜀书社
- 中图法分类:B932.2
- 页码:371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名列“三皇五帝”的女娲,是人格化的神,也是神格化的人,其身世及传说古老,在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作为植根传统文化土壤的口头遗产,有关女娲的神话传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流传甚广,尤其是在汉族地区,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种种口碑。曾有学者调查,迄今搜集的247个明确出现“女娲”名字的神话中,有235个流布在汉民族当中,占总数的95%以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女娲神话在苗、羌、瑶、土家、毛南、仡佬、蒙古等少数民族中亦见传播,其影响甚至跨越国境,波及东南亚诸国。因此,深入考察女娲神话及信仰,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女神崇拜在人类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在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敬奉的女神殿堂里,土生土长的女娲可谓是身世□古、地位□□、影响□□者。女娲作为伟大的女神、创世的超人和救难的英雄,其神话传说涉及生殖崇拜、创世神话和蛇女原型等根基古老的文化人类学母题,有待我们从相关理论人手进行深入解读;在中国民间社会,女娲信仰由来古老,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有关这位女神的文献、古迹、民俗信仰等值得我们去梳理和探访;具体到文学艺术领域,女娲神话对文学、美术、演艺等的影响贯穿古今,这既是一笔积淀着中华民族记忆的古老文化遗产,又是一份可供当代文化建设所借取的宝贵文化资源。目前,国内多地激烈争夺“女娲故里”名号,从正面看,实质上也表明了当今国人对这份文化资源的重视。
表面看,女娲研究是近世以来学界关注热点,但从已出成果数量看,则未必。虽然中国号称文献大国,古代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可是,由于种种缘故,关于这位女神的记载和资料相当有限,而且支离破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后世的研究。以当代成果为例,历年来关于女娲研究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各类书籍(比如《神话考古》、《中国女神》、《中原神话论》、《神祗与英雄》、《楚辞与神话》、《汉墓壁画的宗教信仰与图像表现》等),相关论文亦不时有见,可是,专题研究著作迄今不多,从国内书籍看,主要有杨利慧的《女娲的神话与信仰》(1997)和《女娲溯源》(1999)、常玉荣的《女娲在民间》(2012)、鲍江的《娲皇宫志》(2013),周天游和王子今主编的《女娲文化研究》(2005)、曹明权主编的《女娲文化研究》(2007),若干或公开出版或内部编印的地方性读物(如本书参考文献所列),等等。这当中,有的还是结构松散的会议文集,汇集着媒体报道等。不必讳言,如此研究现状跟女娲在中国神话体系里的地位和影响是不相称的,有待学界再努力。
鉴于上述,关于女娲神话及信仰的研究,无论整体事象把握还是田野个案考察,无论文献资料梳理还是理论方法创新,在我看来都有可以继续开掘的学术空间。
李祥林,男,成都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四川省民俗学会秘书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治学涉及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戏剧学与文艺美学。
《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发生跟初民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食物的生活直接相关。人们为维持生存需要而从事采集,他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试验而摸索出栽培作物以生产粮食的方法,由此拉开了农业文明的帷幕。远古时期,担任食物采集的主要是妇女,她们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受到崇敬,甚至被推举上神的宝座。如神话学家指出,“在农耕社会,神话特有的形式是庆祝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仪典。其中女性象征居于突出地位,因为谷物的繁衍同妇女的生殖类似。学者认为:农耕首先是妇女开拓的,即使在比较先进的狩猎和采集社会,农事仍然由妇女承担。因此,农业共同体中呈现出许多母神、地神和谷神的现象”②。初民信仰中,“大女神在任何地方都是产生于大地的食物的统治者”③。迄今汉语“生产”和英文“fertility”仍为“收割庄稼”和“妇女分娩”二义兼指,不是偶然的。文化人类学提醒我们,史前考古遗址中发现具有生殖崇拜意味的远古女性雕像是一跨地域和跨文化现象。有研究者指出:“新石器时代女性人体雕塑的出现是世界性的现象。我国在80年代以来,在东北、河北、内蒙等地都发现了一些女性的裸体雕像,其中尤以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的雕像□为完整。她明显和生产巫术有关……”这巫术如何呢?“农业巫术的基本原则是认为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土地的生殖能力可以优育模仿妇女的生育功能而得到强化,农耕巫术之所以要以妇女为主体,就因为它存在于妇女的生殖能力和土地的生殖能力的联系中。”总之,“女性雕像在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性发现绝非偶然,因为在所谓‘地母’、‘母神’雕像的后面是一个漫长的、历时几千年的农耕领导者的传统”①。
女娲在中国神话里是创造大神,把她的创造活动跟农业生产联系起来鲜见于古书记载,但求诸民间传说,倒是有若干蛛丝马迹。如在四川,有采自古蔺县丹桂乡不识字农民口头的神话《神农制谷子》,说神农制出谷子后不知装什么在里面,是女娲娘娘挤出奶水装入后,谷子才成了,所以米是白色的。在当地民间,每当有人生病,也熬米汤喝,“因为米汤是圣母的奶汁,□补人”②。这是直接把谷物传说与女娲挂钩,强调正因为有了女娲的奶水灌注,人类才有了大米吃。河北涉县民间有“女娲造六畜”的故事,讲女娲为人世间造了鸡、犬、羊、猪等后,“让儿女们采集野果野菜时,注意它们的生长规律,把它们的果核和种籽弄回来栽种。每当后世人们庆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时,你可知道当初女娲造畜辨谷的辛苦?”③这又把女娲跟种植谷物等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