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浙南石棚墓调查;瑞安岱石山石棚墓发掘;浙南石棚墓的分布、类型、内涵和时代;研究与探讨等。
前言
第一章 浙南石棚墓调查
第一节 调查和发现概况
第二节 瑞安市石棚墓
一 岱石山石棚墓
二 棋盘山石棚墓
三 杨梅山石棚墓
四 草儿山石棚墓
第三节 平阳县石棚墓
第四节 苍南县石棚墓
第五节 仙居县石棚墓
一 南处石棚墓遗迹
二 北处石棚墓遗迹
第二章 瑞安岱石山石棚墓发掘
第一节 发掘概况
第二节 形制结构和出土遗物
一 瑞岱M2
二 瑞岱M5
三 瑞岱M6
四 瑞岱M8
五 瑞岱M10
六 瑞岱M11
七 瑞岱M13
八 瑞岱M14
九 瑞岱M17
十 瑞岱M19
十一 瑞岱M20
十二 瑞岱M21
十三 瑞岱M22
十四 瑞岱M23
十五 瑞岱M24
十六 瑞岱M25
十七 瑞岱M27
十八 瑞岱M28
十九 瑞岱M29
二十 瑞岱M30
二十一 瑞岱M31
二十二 瑞岱M32
二十三 瑞岱M33
二十四 瑞岱M34
第三节 岱石山石棚墓群的年代
第三章 浙南石棚墓的分布、类型、内涵和时代
第一节 浙南石棚墓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 浙南石棚墓的类型和结构
第三节 浙南石棚墓的文化内涵和年代
第四章 研究与探讨
第一节 浙南石棚墓的性质认定
第二节 浙南石棚墓与东北石棚墓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浙南石棚墓与韩国、日本支石墓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浙南石棚墓与土墩墓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浙南石棚墓的族属与渊源
编后记
英文提要
《浙南石棚墓调查发掘报告》:
在残存的石棚范围内,发现上下叠压的两层器物,其中上层4件,下层3件,由于石棚东南部已遭破坏,因此,推测这些器物并非原先之全部。上层4件器物在去掉表土后就开始暴露出来,其出土位置较高,距离墓底还有30—40厘米(彩版七二,1)。在器物分布的平面上铺垫有大量石块,石块大小不一,铺垫并不严密,表面也不甚平整。这四件器物放置在块石层上,显得比较分散。器物均系原始瓷,时代面貌一致,出土时皆完整,其中1号豆和2号碟器口朝上正放,3号和4号盂器口朝下倒置。清理该层器物和以下的块石与泥土层后,在墓底又出现一层器物,共3件原始瓷器(彩版七二,2)。这三件器物基本直接放置在墓底比较平整的生土面上,与上层器物间隔距离30—40厘米,即下层器物被间隔叠压在上层器物之下,两层器物之间填筑的间隔层由大量石块和少量泥土组成(彩版七二,3)。三件器物全为原始瓷豆,时代面貌也相一致,出土时也都完整,全部器口朝上正放,没有倒置现象。将上下两层出土器物进行比较观察,从器物造型和胎釉特征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显然并非同一时期之遗物,表明该石棚曾经过两次埋葬利用。在第二次利用时,应是先在原先石棚空间内填筑上一层土石,将此前已存在的随葬器物覆盖后再进行埋葬的。
另外,在石棚外侧的表土中清理出1件已破碎但可复原的原始瓷豆,从器形和胎釉特征看,与石棚内出土的下层器物面貌相同,应是石棚遭破坏时被扰乱到室外的。发掘时作采集品处理。
上层出土器物4件,均系原始瓷,器形有豆、碟和盂。
豆1件。
M21上:1,直口微敛,直腹,豆盘较浅,外撇圈足把。胎灰白坚致,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层较厚,釉色青绿,有凝釉和脱釉现象。外壁口下饰有密集的细弦纹,外底有刻划符号。口径13、足径7.4、高4.8厘米。
碟1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