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通过《宇宙探索》记录了有关人类探索宇宙的前世今生。尼尔揭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即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的探索精神。为了满足对自然的好奇,人类能理性或感性地探索我们的世界和宇宙。
本书以地缘政治的角度,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探索活动与政治通常相关。通过回顾人类(主要是美国人)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经受的挫折、获得的回报,尼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宏大的画卷。尼尔叙述了世界各国在探索宇宙这项科学实践中的现状,并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尼尔描绘了自己的愿景,展望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希望科学不分国别不分阶级;希望全社会重视对科技活动的支持,促进科技的新革命。
回溯20世纪90年代中期,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开始为《自然史》杂志撰写他那备受追捧的宇宙专栏。当时,从财务到发行,《自然史》皆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管理。同时,海登天文馆也归这一博物馆管理。2002年夏,泰森成为了海登天文馆的主任,而自然历史博物馆预算的紧缩以及人们观点的转变使《自然史》渐渐步入私有化。同一时期,我升任为《自然史》的高级编辑,即泰森的编辑。直至今天,这一关系依然存在,尽管我们俩均已更换了工作。
难以想象,一名卸任的艺术史学家兼馆长会成为泰森的理想编辑。但这是事实。他关注交流,关注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能共同创作出大众能理解的且极具科学意义的文章,这是我们最大的共鸣。
从苏联将一个袖珍的、会发声的球放到地球轨道上那一刻算起,业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而距离美国把它的首名宇航员送到月球漫步也有将近半个世纪了。现在,富翁可以花上两三百万美元的价格,预订一次私人太空之旅。美国航空航天公司正在测试适合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国际空间站与地球之间的乘客和货物运输。此外,人类发射了数量众多的人造卫星,占据了近地轨道的几乎全部空间。今天,人们已开始谈论小行星开采及太空军备的相关事宜。
在本世纪开局的10年,美国蓝带委员会已开始计划远大的太空旅行。然而,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的预算难以与目标匹配。因此,它仅实现了人类在近地轨道上的活动,更远的航行则只能由机器人来完成。2011年初,NASA警告国会,就目前发射系统的设计以及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作推算,未来5年内美国将无法回到太空。
同时,其他国家前进的步伐却并未停滞。中国在2003年将首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印度计划在2015年完成类似的计划。欧盟在2004年发射了首枚月球探测器;日本在2007年、印度在2008年,各自发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测器;俄国提出了2012年重返太空的计划。2010年10月,在第61个国庆节上,中国完成了第2枚月球探测器的发射。这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勘测着陆地点,以服务于2013年的第3枚月球探测器的着陆。巴西、以色列、伊朗、韩国、乌克兰、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也都有完善且活跃的太空机构。全球大约有50个国家能操控卫星。南非刚建立了一个国家太空署,接下来还会有一个泛阿拉伯太空局。多国合作开始变得时髦起来。全世界的科学家(包括美国科学家)都认为,太空是全球共有领地适合全体人类共有的区域。他们期望快速展开探索,无论遇到何种危机、缺陷或是挫折。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思考并记录了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本书中,我们收录了他在15年间针对宇宙探索进行的重要论述,按我们的意见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了三大部分:为什么、如何做、为什么不。为什么人类惊叹于我们的宇宙且不断探索?在宇宙中,我们是如何成功地让自己的足迹触及到目前已履及的位置,将来又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狂热科学者的大胆梦想中,是什么障碍阻止了他们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太空政治的分析为本书揭开序幕;关于太空的意义的深度思索则进一步完善了本书篇章。
总之,如果没有宇航员的存在,就如同没有了原子,我们将被冰尘、电磁辐射、孤寂与危机所构成的太空笼罩。现在,泰森走到了前台,他将带我们穿越那些可在瞬间让我们万劫不复的重重劫难。洗耳恭听吧,去太空生活已排上了我们的日程。
阿维丝朗
《宇宙探索》由美国科学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撰写。泰森,出生于纽约城,天体物理学家。哈佛大学物理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曾出版畅销科普作品《死亡黑洞》、《冥王星档案》……
泰森是13所大学院校联名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得过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章(该机构向非政府雇员公民颁发之最高荣誉)。在向公众宣传宇宙认知上,他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高度认可并将13123号小行星官方命名为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