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学生为对象,以创造力开发为目标,运用国内外创造力研究的*新理论,吸收国内外一些大学开设此类课程的成果,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教学的实践及*新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五章:第1章主要介绍创造与创新的基本理论;第2章主要介绍创造性思维训练;第3章主要介绍创造方法;第4章主要介绍发明方法;第5章主要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综合训练。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或本科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相关从业人员的辅导用书。
前言
创造从何而来?是神赐的,还是少数天才的功劳?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才回身认识自己,发现创造既不是神的旨意,也不是少数天才的功劳,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可以进行创造。
在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的时候,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期待他的国民发挥出创造力。国际教育界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许多国家都在竭尽全力地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让我们也跟上时代的步伐,向世人展示中国人的创造才华吧!
本书的宗旨就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创造力的契机,通过我们的努力,打破束缚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框框,接通创新思维之源,点亮创造之灯,释放大学生内在的创造激情,让创造能力迸发,让创意破壳而出,带来人生的升华!
全书共分五章,各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第1章 创造与创新的基本理论
进入21世纪后, “创新”概念的出现频率之高,正是标志着创造和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最强音。近年来,有关创造力的理论研究出现一种汇合取向,吉尔福特综合了创造力的不同视角,寻求学科整合,提出创造力的4P(Person,Product,Process,Press and place)理论。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本书重点培养思维的发散和逆向思考,体验逻辑的跳跃会有什么效果,从而大胆地迈向创造之路。
第2章 创造性思维训练
思维定式在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快捷地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在创造的天空里,思维定式往往会禁锢我们的创造力,陷入陈旧设想和故步自封的思维方式上。创造性思维就是要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式,从而激发创意。
第3章 创造方法
人人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智慧,去独立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解答,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那么,怎样才能更流畅、更灵活、更独特、更有效地完成独立思考的任务呢?本章介绍的一些创造方法将引导大学生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联想能力和思维变换能力,形成团体合作的良好气氛,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4章 发明方法
发明是人类进步的突破口,发明使人类从愚昧走向了文明。发明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书中讲到的有些发明,就是在校学生的杰作,只要敢于探索,善于动脑,勤于实践,学生也可以以自己的智慧和发明造福于人类。本书所介绍的有关发明的故事和思路分析都将启发读者学会许多发明的方法和技巧。它们就像一把把闪光的金钥匙,为你打开一扇扇发明的大门,进入发明创造的世界。
第5章 创造性解决问题综合训练
本章主要训练学生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即要让学生整合多门学科知识,亲身经历和体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独特的方案,并且能够进行产业化。在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探究的动力,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书经过十几位作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大部分作者是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长年从事创造力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教师或研究生,为了使理论研究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教材,大家花费了大量心血,诚愿我们的努力和探索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经验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罗玲玲负责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罗玲玲、武青艳修改定稿。具体分工为:第1章由罗玲玲、武青艳、张嵩、刘永睿编写;第2章由罗玲玲、武青艳、张晶、吴夺编写;第3章由武青艳、张嵩、董炀、吴哲、史清华、宫园园编写;第4章由李大鹏、刘永睿、尹照涵编写;第5章由武青艳、代岩岩、吴夺编写。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使用本教材,我们还提供了与教材配套的授课PPT,授课PPT的制作主要由武青艳负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一些著作、文章和教材,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一并向这些作者表示感谢。
编 者
前言
1.1 创造和创造力
1.1.1 创造和创造力的概念
1.1.2 创造力开发的理论
1.2 创新的基本理论
1.2.1 广义的创新与专门的创新概念
1.2.2 创新的分类
1.2.3 创新的过程
1.2.4 世界创新的变化
1.3 创造性思维的理论
1.3.1 创造性思维的脑神经生理基础
1.3.2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非逻辑思维形式
1.3.3 创造性思维方向
2.1 想象训练
2.1.1 感知意象的调动
2.1.2 想象:意象的加工和变化
2.1.3 想象:情感体验和审美
2.1.4 想象:超越时间和空间
2.1.5 想象:探究和建构功能
2.2 发散思维训练
2.2.1 向唯一性挑战
2.2.2 向完美挑战
2.2.3 向未来挑战
2.3 思维灵活性训练
2.3.1 向概念挑战
2.3.2 向主导观念挑战
2.3.3 向复杂性挑战
2.4 批判性思维与逆向思维
2.4.1 批判性思维训练
2.4.2 逆向思维训练
2.4.3 缺点逆用
3.1 环境心理方法
3.1.1 头脑风暴法
3.1.2 水平思考法和六顶思考帽
3.1.3 交朋友小组法——弹弓法
3.2 发现型创造方法
3.2.1 穆勒五法
3.2.2 假设——演绎法
3.2.3 思想实验方法
3.3 联想型创造方法
3.3.1 联想的概念
3.3.2 自由联想法和强制联想法
3.4 类比型创新方法
3.4.1 直接类比法
3.4.2 亲身类比法
3.4.3 幻想类比法
3.4.4 符号类比法
3.5 系统转化方法
3.5.1 感官利用法
3.5.2 要素重组法
3.5.3 省略替代法
3.5.4 感官补偿法
3.5.5 侧向移植法和侧向外推法
3.6 分析型创造方法
3.6.1 5W2H法
3.6.2 形态分析法
3.6.3 关联分析法——间接注意法
3.6.4 系统分析方法
3.6.5 穷问法
4.1 TRIZ:最具代表性的发明方法
4.1.1 TRIZ的形成与发展
4.1.2 TRIZ的理论基础
4.1.3 TRIZ的解题流程与技术思维
4.2 理想化最终结果(IFR)与资源分析
4.2.1 理想化最终结果(IFR)
4.2.2 资源分析
4.3 TRIZ的40个发明措施
4.3.1 发明措施简介
4.3.2 发明措施的金字塔
4.3.3 分类运用的发明措施
4.4 TRIZ的矛盾分析
4.4.1 管理矛盾、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
4.4.2 矛盾的分析
4.4.3 解决物理矛盾的分离原理
本章附录:消除技术矛盾的40个典型发明措施
5.1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元认知训练
5.1.1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元认知理论
5.1.2 发现问题训练
5.1.3 确定问题训练
5.1.4 提出解决方案训练
5.1.5 评价方案的训练
5.2 新产品开发中的解题训练
5.2.1 创意形成与概念设计
5.2.2 新产品功能结构设计与生产
5.2.3 新产品市场开发策略
5.2.4 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