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神话:日月神话研究》以出土图像材料结合文献的方式,对日中有乌及月中有蟾、兔、桂树等相关神话内容进行考索。同时,交叉运用考古学、图像学、神话学、天文学、文化人类学等方法、观念,对日、月相关神话传说之形成、发展与演变脉络,及其在两汉以迄隋唐的墓葬文化与佛教、祆教艺术,东亚文化中所象征的文化意涵,以及所呈现的丰富形象与多元功能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有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希望借此展现汉画像、佛道造像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出土材料应有之价值,并拓宽中国古典神话研究的阐述空间及价值范围。
神话是文学和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群体的梦。
神话学是研究神话的新兴边缘学科,近一个世纪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与哲学、文学、美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当代思想家中精研神话学知识的学者,如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爱德华·泰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恩斯特·卡西尔、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约瑟夫·坎贝尔等,都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人文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研究著述给现代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进入21世纪,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类生活和思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在全球知识精英寻求转变发展方式的探索中,对文化资本的认识和开发正在形成一种国际新潮流。作为文化资本的神话思维和神话题材,成为当今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产业共同关注的热点。经过《指环王》《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纳尼亚传奇》《阿凡达》等一系列新神话作品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编剧和导演意识到神话原型的巨大文化号召力和影响力。我们从学术上给这一方兴未艾的创作潮流起名叫“新神话主义”,将其思想背景概括为全球“文化寻根运动”,目前,“新神话主义”和“文化寻根运动”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影响到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主题公园、品牌策划、物语营销等各个方面。现代人终于重新发现:在前现代乃至原始时代所产生的神话,原来就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文化之根和精神本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遗产。可以预期的是,神话在未来社会中还将发挥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大体上讲,在学术价值之外,神话有两大方面的社会作用:
一是让精神紧张、心灵困顿的现代人重新体验灵性的召唤和幻想飞扬的奇妙乐趣;二是为符号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深层的文化资本矿藏。
前一方面的作用,可由约瑟夫·坎贝尔一部书的名字精辟概括——“我们赖以生存的神话”(Myths to Live by);后一方面的作用,可以套用布迪厄的一个书名,称为“文化炼金术”。
在21世纪迎接神话复兴大潮,首先需要了解世界范围神话学的发展及优秀成果,参悟神话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浪潮中所起到的重要符号催化剂作用。在这方面,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并没有提供及时的系统知识。本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神话学的初衷,以及引进神话学著述,拓展中国神话研究视野和领域,传承学术精品,积累丰富的文化成果之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神话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神话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编辑出版“神话学文库”。
本文库内容包括:译介国际著名神话学研究成果(包括修订再版者);推出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注重具有跨学科视角的前沿性神话学探索,希望给过去一个世纪中大体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中国神话研究带来变革和拓展,鼓励将神话作为思想资源和文化的原型编码,促进研究格局的转变,即从寻找和界定“中国神话”,到重新认识和解读“神话中国”的学术范式转变。同时让文献记载之外的材料,如考古文物的图像叙事和民间活态神话传承等,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库的编辑出版得到编委会同人的鼎力协助,也得到上述机构的大力支持,谨在此鸣谢。
是为序。
刘惠萍,台湾中正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神话、民间文学、民俗学、敦煌学。著有《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花莲客家民间文学集》等学术专著。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利用两汉至魏晋时期各种出土图像材料,考掘已佚失的民间文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日、月神话
第二节 前贤关于中国古代日、月神话的研究
第三节 利用图像材料考察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
第四节 本书的构成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日、月神话
——以日中有乌,月中有蟾、兔、桂树为主
第一节 中国古代日神话——以“日中有乌”之说为主
第二节 中国古代月神话——玉兔、蟾蜍与桂树
第三节 惊人的相似性?——中国古代日、月神话与原始文化
第三章 图像中的神话
——汉代墓室中的日、月画像
第一节 西汉时期
第二节 新莽至东汉早期
第三节 东汉中晚期
第四章 图像与神话
——汉墓日、月画像的思想背景与观念形态
第一节 不为观赏的画作——汉代墓室所见日、月画像的意义与功能
第二节 两汉社会语境下的日、月画像
第三节 日、月画像所反映的汉代信仰、思想与神话
第五章 日、月神话于两汉的变貌
——以图像为考索依据
第一节 太阳与神鸟——关于日中三足乌神话的出现
第二节 玉兔因何捣药月宫中?——关于月中捣药玉兔神话的产生
第三节 化蟾的嫦娥与伐桂的吴刚——月亮与不死
第四节 变异之因——母题的混同与情感的投射
第六章 继承与转化
——日、月画像在魏晋以后墓室中的发展
第一节 两汉传统的余绪——魏晋以后墓葬中的日、月画像
第二节 天文图传统的再现——以吐鲁番墓葬出土伏羲、女娲图为例
第三节 世俗化的神圣叙事——唐宋以后的“日中有鸡”之说
第七章 挪借与融摄
——日、月图像与文化交流
第一节 假借与嫁接——隋唐以后敦煌佛教艺术中的日、月图像
第二节 挪借与融摄——粟特祆教白画与日、月图像
第三节 文化辐射与文化过滤——以日本的八咫乌及捣饼兔等神话传说为例
第八章 结论
征引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