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为了便于阅读,本书特别挑选了《资治通鉴》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进行重新编排,以便让更多现代读者体味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余秋雨、朱永新、钱文忠联袂推荐
中国diyi部编年体通史 治国安邦的智慧宝典
精选内容
精选备受欢迎的国学书目,内容经典
精准翻译
以白话的形式解析古文原典,易于理解
精美插图
全书配以精美的古代插图,轻松有趣
《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巨着。全书共294卷,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五代灭亡,前后长达1362年的历史。其取材除十七史外,还包括杂史、传状、文集、谱录等数百种,内容充实。该书以历代治乱兴衰为线索,在记录历史的同时,阐述君主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的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使统治者鉴戒。该书完全用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事,结构严密,条理清晰,堪称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在朝中为官,官至天章阁待制,在皇家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父亲的学识与修养,无疑对司马光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光自幼聪明好学,七岁时便能粗通《左传》,他和同伴游戏时破缸救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所熟知。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中了进士,起初在华州担任地方官。后被庞籍推荐调入京城,担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的职务。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跟随庞籍到了并州为官,嘉佑二年(1057年)因庞籍获罪,司马光便引咎离开了并州。从嘉佑三年(1058年)开始,司马光又陆续担任了开封府推官、度支员外郎等职。宋英宗统治时期,司马光由谏官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奉诏编写《历代君臣事迹》。宋英宗颁诏设书局于秘阁,令其续修《通志》。并授权司马光自己挑选英才,辅助编修《通志》。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马光任翰林兼侍读学士。当年,司马光向神宗进献《通志》八卷,《通志》即《历代君臣事迹》第八卷,该书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将《通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命司马光等人继续编写。《资治通鉴》从治平三年设立局编写,经过全体编修者的通力合作,到元丰七年成书,历时十九年。宋哲宗即位,拜司马光为相。他任相年余,尽废新法,元佑元年卒。欧阳修评其为“德性淳正,学术通明”。司马光一生着述多达三十七种,其中以《资治通鉴》《家范》《涑水纪闻》最为著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数不胜数。对《资治通
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着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明了历史的经验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能相比的。另外,在历史观点上,《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们的修养。提倡君主应遵礼,讲究仁义,在用人方面要量才而用,赏罚分明,还要能听取臣民的谏言,这一点对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统治阶级的政策的描述,来警醒世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在文字表达方面,《资治通鉴》最擅长于描写战争场面,像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被记述得精彩纷呈。在记载赤壁之战时,司马光并没有正面去描写战争的具体情况,而是从人物着手,把鲁肃与孙权合谋定计、吴蜀构筑同盟及诸葛亮智激孙权等故事分别道来,从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这场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之战。既有战争的完整过程,又有人物的刻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此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宋神宗早就说它“贤于荀悦《汉纪》远矣”。南宋学者王应麟评价该书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为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这部巨着:“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具,我们可以
从中吸取教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资治通鉴》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人们还在学习它、研究它、借鉴它,从中吸取着大量的营养。我们把其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进行重新编排,以事件为中心重新拟标题,并在原文之外做了背景介绍和简要评述,以便让事件清晰完整、易于理解,定名为《白话资治通鉴》,奉献给读者,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身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学识渊博,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以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书仪》《家范》等。
三家分晋
豫让报恩
魏文侯以贤兴国
吴起奔楚
齐威王明察吏治
商鞅变法
孙膑奇计胜庞涓
孟子谏齐宣王
张仪的连横策略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乐毅伐齐
完璧归赵
将相和
田单收复齐城
鸡鸣狗盗
范雎睚眦必报
触龙说赵太后
长平之战
毛遂自荐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周灭亡
吕不韦居奇货
李牧守边破匈奴
李斯谏逐客
荆轲刺秦王
秦王政灭六国
焚书坑儒
赵高指鹿为马杀二世
陈胜、吴广起义
巨鹿之战
鸿门宴
韩信拜将
垓下悲歌
刘邦谈得天下
刘邦被困白登山
白马之盟
萧曹两相国
吕后分封诸吕
周勃平诸吕
贾谊上疏论“积贮”
张释之公平断案
晁错主张劝农贵粟
七国之乱
朱买臣发迹
飞将军李广
周亚夫获罪含冤死
司马相如谏猎
大破匈奴
张骞通西域
苏武牧羊
武帝杀妃立太子
司马迁写《史记》
霍光辅政
汉宣帝励精图治
霍氏专权覆灭
赵广汉任京兆尹
昭君出塞
陈汤料军如神
赵飞燕得宠
董贤受宠
王莽称帝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之战
刘秀称帝
宋弘做大司空
马援择君
董宣不畏豪强
举案齐眉
耿弇大破张步
投笔从戎
马太后拒封外戚
杨震拒收贿赂
虞诩巧计破羌
虞诩弹劾宦官
张纲检举外戚
桓帝诛杀梁冀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董卓洗劫洛阳
袁绍豪夺冀州
王允计除董卓
曹操迎汉献帝
白门楼吕布丧命
官渡之战
孙氏称霸江东
刘备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神医华佗
曹植七步成诗
曹操平定关中
刘备平定蜀中
东吴名将吕蒙
张辽勇守合肥
关羽失荆州
曹丕继位
火烧连营
七擒孟获
诸葛亮上出师表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命殒五丈原
司马懿诛曹爽
曹魏灭蜀
司马氏建晋
西晋灭吴
石崇与王恺斗富
除害英雄周处
贾南风毒计除太子
八王之乱
刘渊称王建汉
刘聪夺王位称帝
陈元达力谏刘聪
司马睿迁都建东晋
闻鸡起舞
陶侃为政
庾亮逼反苏峻
石勒灭前赵称帝
石虎父子相残
王猛扪虱谈天下
苻坚灭前凉
谢安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李暠起兵建西凉
桓玄施计受禅即位
刘宋代晋
元嘉之治
萧道成建南齐
孝文帝改革
梁武帝舍身佛寺
乘长风破万里浪
大发明家祖冲之
范缜不信佛
高欢伐叛
北魏分东西
元帝平定湘州
侯景兴兵作乱
北周灭北齐
陈霸先建陈
杨坚受禅建隋
隋平陈统一
高颎被贬
杨广夺皇位
隋炀帝游江都
隋炀帝三征高丽
杨玄感造反
瓦岗军内讧
隋炀帝被杀
李渊太原起兵
李世民取东都
李世民退突厥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励精图治
唐太宗与魏徵
房谋杜断
李靖大破突厥
文成公主入藏
太宗慎立太子
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弄权称帝
酷吏周兴
宰相狄仁杰
徐敬业叛乱
韦后母女乱政
姚崇为臣坦荡
宋璟不徇私情
口蜜腹剑
安禄山起兵反唐
诗仙李白
张巡守城
颜杲卿讨伐安禄山
马嵬驿兵变
李亨灵武即位
固守太原
李俶收复两京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杜甫写“诗史”
段秀实不畏强权
鱼朝恩祸乱朝政
颜真卿临死不屈
二王八司马事件
李愬雪夜取蔡州
一身正气的韩愈
甘露之变
唐武宗灭佛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王建建前蜀
后梁代唐
李存勖建后唐
“儿皇帝”石敬瑭
杜威受骗降契丹
刘知远建后汉
郭威废帝自立
赵匡胤黄袍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