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发展经济学原理与政策 第一篇包括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第二篇从制度因素、市场与政府作用等角度讨论影响发展的行为方式,第三篇论述各种影响发展的国内和国际要素条件,第四篇关注产业变动、农业农村发展、人口流动和区域发展等结构转换及协调发展问题。全书立足发展中国家实际,在系统综合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比较简明且相对完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原理体系与政策框架,同时也为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工具。 本书的基本特点如下:第一,体系规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基本理论和政策。在每一章中,我们试图首先提出问题并阐述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政策,并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演进以专栏方式引入。在行文风格上尽可能考虑读者的需要,表述尽可能简洁、明了、通俗,着重介绍确定的理论和观点,适当介绍观点争鸣。第二,跟踪前沿,资料新颖,力求反映新研究进展。我们收集了截至2018年上半年大量的中外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各类发展经济学教材、专著和论文,也包括一些国际机构出版物和统计数据。第三,本书注重发展原理与政策分析相结合,密切联系实际,并进行适当的导引。为了照顾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我们特地在每章设置了阅读专栏、复习思考题和进一步阅读文献导引。 总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据这一要求,对于致力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高校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宗旨,全面促进一流人才培养工作。 为了体现这一宗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制定了教学与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是:贯彻坚守“一流教学,一流人才”的理念,抓好人才分类培养工作,更加重视国际化与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方面,立足中国实际和发展需要,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经济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设置,制定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和丰富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推进教学的国际化、数字化、数量化、应用化,改进教学方式,大力推进研讨式、启发型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着力培养创新型、领导型人才;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规划建设一流的现代经济学专业系列教材,构建起我们自己的中国化的高水平的教材体系(即这些教材应当具有国际前沿的理论、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素材)。与此同时,注重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并继续增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组织教学与课程系统改革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此外,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广泛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此培养出一批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熟悉国际国内经济实践、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总之,这一规划确立的主题和中心工作就是:瞄准“双一流”目标,聚焦人才培养,积极行动,着力探索国际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方案、新模式与新途径。我们也意识到,高质量的课程是科研与教学的交汇点,没有一流的课程,“双一流”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抓教学改革、抓教材建设,就是实施这种探索的重要体现。 那么,如何做好现代经济学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编写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一是要在经济学科体系建设上,着力在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上下功夫。要面向未来,从教材体系建设入手,从战略层面重视教材建设,总结提炼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要着眼未来学科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聚焦重大问题,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是要研究中国问题。张培刚先生开创的发展经济学植根于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的优势所在。经济学科要继承好、发扬好这个优良传统,要以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观照,从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瞄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做好经济学科“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篇大文章。 编写本系列教材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坚持贯彻“一流教学,一流人才”的理念,落实英才培育工程。第二,通过教材建设,集中反映经济学科前沿进展,汇聚创新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第三,通过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体系,体现国际前沿的理论、包含中国现实的问题和具备中国特色的研究元素。第四,通过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向教学一线集中一流师资,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培育课程团队。 本系列教材编写的原则主要有如下三个。第一,出精品原则。确立以“质量为主”的理念,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致力于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教材,出版高质量、具有特色的系列教材。坚持贯彻科学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第二,重创新原则。吸收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特别是我国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力求在内容和方法上多有突破,形成特色。第三,实用性原则。教材编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联系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本学科最新学术成果的实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的教材既要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又要具有推广和广泛应用的空间,能为更多高校采用。 本系列教材编写的规范要求如下。第一,政治规范。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务必与国家现行政策保持一致,不能有政治错误,不涉及有关宗教、民族和国际性敏感问题的表述。第二,学术规范。教材并非学术专著,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慎重对待,应以目前通行说法为主。注意避免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纠纷。第三,表述规范。教材编写坚持通俗易懂、亲近读者的文风,尽量避免过于抽象的理论阐述,使用鲜活的案例和表达方式。 本系列教材的定位与特色如下。第一,促进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将国际上先进的经济学理论和教学体系与国内有特色的经济实践充分结合,在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体现本土化特色。第二,加强中国元素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大量典型的、成熟的案例的分析、研讨、模拟训练,帮助学生拓展眼界、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等能力。第三,内容上力求突破与创新。结合学科最新进展,针对已出版教材的不足之处,结合当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求内容上的突破与创新。第四,注重教学上的衔接与配套。与经济学院引进版核心课程教材内容配套,成为学生学习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必备的教学参考书。 根据总体部署,我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本系列教材按照四大板块进行规划和构架。第一板块: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现代管理学等。第二板块:经济学重要分支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第三板块:交叉应用与新兴领域。包括幸福经济学、结构金融学、金融工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第四板块:创新实践与案例教学。包括各类经济实践和案例应用,如开发性金融、货币银行学案例、公司金融案例、MATLAB与量化投资、国际贸易实务等。当然,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进行调整。 本系列教材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少工作是尝试性的,无论是编写系列教材的总体构架和框架设计,还是具体课程的挑选,以及内容取舍和体例安排,它们是否恰当,仍有待广大读者来评判和检验。期待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7月前言iii 探讨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重要使命之一。在历史上探讨过经济发展问题的学者很多,包括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Tomas Malthus)、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罗雪尔(W.G.Roscher)、加斯塔夫·冯·施穆勒(Gustav Von Schmoler)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此外还有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保罗·M.斯威齐(Paul M.Sweezy)、莫里斯·多布(Maurice Dobb)以及创新理论奠基人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当代,还有新增长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与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Jr.)等。这些学者探讨经济发展问题实际上都是以相对发达的国家为背景和对象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因此,有人建议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上述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条件下,研究农业国家如何成为工业化国家,或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然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批为数虽少但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条件下,当代那些大多数的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对于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论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分支的(狭义的)发展经济学。关于广义发展经济学与狭义发展经济学的划分和首次提出及其论点,参阅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数年,兴起于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赶上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由于发展经济学立足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探讨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各种问题,因此有人也将发展经济学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例如, H.Myint和E.W.Nafziger都有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命名的发展经济学教科书。 发展经济学是关于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经济发展原理的指导。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西方学者的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为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本身也取得了许多新的发展;同时中国又经历了新的转型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反映在新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开设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经济学原理,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更好地直接发挥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此课程也适合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演进。 迄今为止,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激进的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新近盛行的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等等。其实,在东方,同样存在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然而,现有国内外已出版的各种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倾向于较多地采用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忽略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例如,现有比较流行的教材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是引进译著或影印外文原版教材,这些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外的发展经济学原貌;第二是组编国外现有成果,重新进行梳理和表述,这样的教材学生读起来感觉理论性强,而且比较系统。但这两类教材的共同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我们自身研究的参与,知识体系有些远离中国实际背景,让学生感觉理论和政策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在编写发展经济学教材时也在试图改进。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将西方发展理论与中国问题尝试进行有机结合的教材出现了。无疑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教授率领下,我们倡导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试图根据发展中国家内在发展规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经验教训,兼收并蓄东西方经济发展学说之所长,以一种综合而又开阔的视野开创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学科体系。因此,本书承继新发展经济学体系,充分吸收前期研究的精华,立足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实际,试图向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比较简明且相对完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原理体系与政策框架。 本书的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体系规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基本理论和政策。全书共设有四篇十五章,涉及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方面。第一篇为“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发展目标、增长原理、发展经验教训、发展的限制因素和发动因素、公平与发展的关系、贫困与收入分配等。第二篇为“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主要包括:制度、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第三篇为“发展要素与国际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资本形成、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第四篇为“结构转型与协调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农业与乡村发展、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每一章中,我们试图首先提出问题并阐述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政策,并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演进以专栏方式引入。在行文风格上尽可能考虑读者的需要,表述尽可能简洁、明了、通俗,着重介绍确定的理论和观点,适当介绍观点争鸣。 ⅲⅳ第二,跟踪前沿,资料新颖,力求反映最新研究进展。我们收集了截至2018年上半年大量的中外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各类发展经济学教材、专著和论文,也包括一些国际机构出版物和统计数据。我们特别关注发展理论的现代进展,例如,发展目标和度量指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规模报酬递增问题、技术进步机制、经济全球化、乡村发展的微观机制,也关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新发展,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乡村振兴、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型对外开放战略,等等。其中,也简要体现了我们研究团队近期承担国家重要课题研究的成果,如贫困测度、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等。事实上,透过这些丰富研究成果的展示,我们亦可感受到发展经济学正在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本书注重发展原理与政策分析相结合,密切联系实际,并进行适当的导引。众所周知,发展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有效制定发展政策。因此,本书特别强调一般原理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此外,我们几乎在每一个主要的发展问题上,都结合发展中国家或中国的发展实践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对策建议。为了照顾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我们特地在每章设置了阅读专栏、复习思考题和进一步阅读文献导引。 本书的编写得益于本单位发展经济学教学科研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该教学科研团队全体同仁和研究生的参与和协助。姚遂、张全红参与了部分章节(姚遂,第四章和第十四章;张全红,第六章和第九章)初稿的撰写;范红忠、钱雪松、程文、陈立中、李博、杨少瑞、万千、蔡嘉瑶、何宇、谭静、朱紫雯、梁榜等参与部分专栏的撰写(书中已有注明);汪小勤、杨进参与了讨论。其余章节由笔者完稿并统一修订。当然,本书所做的工作不少是尝试性的。对于编写中存在的不足,诚盼读者不吝指教。 作者 2018年6月8日 张建华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华中学者”领军岗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增长理论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发展经济学》《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贫困测度与政策评估——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等十几部论著和教材。研究成果荣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第一篇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第一章经济发展概览/3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差异性与共同特征/3 第二节发展的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6 第三节发展水平的度量/10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进/14 第五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21 第二章经济增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27 第一节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发展/27 第二节现代经济增长的经验总结/33 第三节经济落后的历史分析:劣势抑或优势/38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42 第三章公平与超越GDP发展/49 第一节公平发展目标与不平等现象/49 第二节收入分配问题/52 第三节贫困问题/59 第四节增长与公平并重的战略/64 第二篇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 /75第四章制度与经济发展 /76第一节什么是制度 /78第二节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80第三节制度变迁理论 /87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 /92第五章市场与政府作用 /92第一节对计划和市场作用的认识 /96第二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98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职能 /101第四节政府干预行为与寻租问题 /106第五节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112第六章人口、资源与环境 /112第一节人口与经济发展 /116第二节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3第三节环境与经济发展 /128第四节可持续发展 /136第七章资本形成 /136第一节什么是资本形成 /138第二节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42第三节储蓄与资本形成 /148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的信贷与金融深化 /151第五节资本形成的效率 /155第八章人力资本 /155第一节人力资本及其作用 第二节营养和健康与人力资本的形成/157 第三节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形成/160 第四节人力资本形成的战略选择/168 第九章技术进步与创新/174 第一节技术进步及其分类/174 第二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76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180 第十章对外贸易/193 第一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3 第二节南北贸易的理论解释/196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与政策/202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应对/206 第十一章外部资源利用/216 第一节外援、外债与外国直接投资/216 第二节外部资源利用的理论解说/219 第三节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类型及其影响/223 第四节中国的外资引进与对外直接投资/226 第三篇结构转型与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工业化与结构变迁/237 第一节工业化的基本原理与经验模式/237 第二节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化/241 第三节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245 第四节工业化战略与基础设施投资/250 第五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254 /261第十三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乡村转型发展 /261第一节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66第二节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 /268第三节农业发展与乡村社会转型 /277第十四章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277第一节城市发展的动因与城市化 /280第二节乡城人口流动 /289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实践与问题 /291第四节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295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 /295第一节地理集聚:区位因素为什么重要? /299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304第三节新型区域发展理论 /311第四节多元经济与大国区域经济发展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