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在比较深入丰富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献资料,从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视角,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撤点并校”现象对农村社会文化发展、延续和传承的影响,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农村社区文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村小撤离导致村庄文化“空场”的现象——作为农村文化主体的教师离场、学生缺场、村民缺席,使原有的“学校文化+乡村文化”的农村文化结构走向解体。从离开村庄的学校的角度看,远离乡村的农村学校成为围墙中的文化孤岛,实施的是他者化的乡村教育,它失去了学校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教师也失却了乡村公共性。学校与村庄疏离了,这里产生了区隔,农村基础教育在走向“去农化”。在各种类型的城市化加速推进、市场经济对教育过分侵蚀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在走向衰落。作者点出了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有事实根据的结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作者的分析是有根据的,她所运用的文化场域、文化空间、文化主体性的分析视角是恰适的,分析是有深度的,在概念使用上有所创新,该项成果推进了关于“撤点并校”问题的学术研究,相信这会引起对此问题感兴趣者的共鸣,也会对政策制定者的反思有所帮助。
农村教育的发展十年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因为我当过农村小学教师,而且教的是复式班(一个教室里有两个及以上年级的班级)。那个时候没有学生升学排名的压力,但是教师们还是认真教学。村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与村庄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每当学生放学排队回家或在村子搞活动时,我看到了村民们满意的目光。在这里,学校与村庄是连在一起的,他们的密切互动使学生和村民双方受益,也使儿童少年的成长少了坎坷。2000年,我参加了一个扶贫研究项目,到河北省一个贫困县去做扶贫调查,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因为村小被撤不得不到离家15里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去上学,为此奶奶不得不在镇政府所在地租房陪孙子。我愕然了。后来进一步了解到这是全国性的现象,我有机会向领导反映了这种“撤点并校”(撤掉村小并人乡镇级学校)的担忧。
前一段时间,教育部部长说西部贫困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率高,辍学者中有60010不愿再上学。我想,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乡村学校往“更高层级”集中、上学远、就学成本增加,可能是重要原因。于是,是为了办教育(省钱的教育)而设立学校,还是为了儿童少年的成长而办教育,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撤点并校”据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自然被许多人关注。蔡应妹成功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对“撤点并校”的社会效果进行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在比较深入丰富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献资料,从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视角,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撤点并校”现象对农村社会文化发展、延续和传承的影响,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农村社区文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村小撤离导致村庄文化“空场”的现象——作为农村文化主体的教师离场、学生缺场、村民缺席,使原有的“学校文化+乡村文化”的农村文化结构走向解体。从离开村庄的学校的角度看,远离乡村的农村学校成为围墙中的文化孤岛,实施的是他者化的乡村教育,它失去了学校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教师也失却了乡村公共性。学校与村庄疏离了,这里产生了区隔,农村基础教育在走向“去农化”。在各种类型的城市化加速推进、市场经济对教育过分侵蚀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在走向衰落。作者点出了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有事实根据的结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作者的分析是有根据的,她所运用的文化场域、文化空间、文化主体性的分析视角是恰适的,分析是有深度的,在概念使用上有所创新,该项成果推进了关于“撤点并校”问题的学术研究,相信这会引起对此问题感兴趣者的共鸣,也会对政策制定者的反思有所帮助,
学生少、乡村教学质量差被认为是“撤点并校”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但这基本上是基于成本分析的视角。学生、家长、村民在此过程中失却了主体地位,学校成为乡村中的“孤岛”,学校在做与乡村无关的事,即彻底的“脱嵌”,这是应该的吗?这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何种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在这个节点上,重新思考几乎“一刀切”的“撤点并校”政策是必要的。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文献述评
(一)关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二)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影响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撤并后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观点
(五)研究样本与调查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一)文献收集与研究阶段
(二)初步考察调研阶段
(三)调查方案的设计、定型阶段
(四)正式调查阶段
(五)材料的整理分析与补充阶段
(六)研究成果的撰写阶段
第一章 农村学校之于农村文化的价值
一 农村教育与社会变迁
(一)教育与社会变迁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变迁
二 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发展
(一)教育本质的文化性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的相互滋养
三 农村学校对于农村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载体意义
(二)文明象征的符号意义
(三)社会成员的凝聚意义
(四)精神寄托的生活意义
第二章 中国农村学校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变迁
一 农村学校的历史变迁
(一)中国古代农村学校的演进
(二)中国近现代农村学校的转折与发展
(三)新中国农村学校的发展与普及
(四)21世纪我国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二 中国农村文化流变及其建设
(一)我国农村文化流变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历程
(三)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三 农村学校变迁与农村文化建设的错轨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与基础
(二)农村学校的撤离加速农村文化的枯萎
……
第三章 失去了学校的农村文化生态
第四章 远离了乡村的农村学校
第五章 失去了学校的农村文化重建
第六章 农村学校的文化突围
附录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调查(乡友卷·学校被撤并村)
附录二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调查(乡友卷·合并学校所在村)
附录三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调查(教师卷)
附录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