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阿德勒心理学可以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日本,提起心理学,人们就会想到弗洛伊德和荣格,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他们同一时代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902 年开始,阿德勒(18701937)作为核心成员活跃于弗洛伊德所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之中。但是后来因为他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便脱离了协会,创建了以目的论整体论为特征的独立理论体系,那就是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ie或Individual Psychology),现在一般称为阿德勒心理学。
关心社会主义的阿德勒曾想通过政治改革来改变社会。但是,当政治的现实摆在他眼前时,他才发现,只有通过育儿和学校教育才能拯救人类。基于这个想法,阿德勒在维也纳成立了儿童问题咨询所,潜心于心理咨询活动。奥地利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一片荒芜,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和犯罪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育儿和教育便成为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
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不要强行压制孩子,要抱着信任的态度去接受孩子的全部。这同时也反映了阿德勒自己与孩子们相处的方式。
随着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加剧,阿德勒将活动据点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在一片新天地中,阿德勒充满活力的演讲和不断出版的著作得到了很多的好评。
阿德勒的语言简单明了,讲义中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易于大家理解。然而,正因如此,反而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反感。
一次,阿德勒的演讲结束之后,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说:您今天讲的这些不都是常识吗?他所期待的是一些高端、宏大的理论,阿德勒的这些简单易懂的语言也许让他感到非常失望。
如今,阿德勒思想已遍布世界各地,例如戴尔卡内基(《人性的弱点》),现在的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理查德卡尔森(《别为小事抓狂》)等,阅读他们的作品,你会发现里面拥有与阿德勒非常相近的思想。可以说,阿德勒心理学就像一座金山,有无尽的财富可以挖掘。
阿德勒心理学并非现在才发挥出它的作用,以前就曾有过阿德勒时代。但是,阿德勒对此并不在意,即使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甚至忘记了阿德勒派的存在,这都没有关系,因为他坚信有那么一天阿德勒思想一定会深入人心。
有一些情况在本书中并没有提到。比如,那些自我标榜阿德勒心理学但其实无法称为阿德勒心理学的事例。用一句话说,就是为控制孩子而使用阿德勒心理学的想法。他们站在了与阿德勒基本立场格格不入的原因论立场上。这是学术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而本书作为一般的图书只想对此保持中立,所以尽量避免谈论该方面的内容。
总之,即使阿德勒的名字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阿德勒心理学也已然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无法无视它的存在。虽然阿德勒的思想易于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赞成他的想法。而且,很多人非常明白他的理论,然而实践起来却会遇到许多困难。
另外,阿德勒心理学对无意识中所接受的文化的自明性持批判的态度,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并不能让所有人都接受。
我是在儿子两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随着女儿的出生,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如今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能够学习阿德勒心理学。因为它改变了我与孩子们相处的方式。
但是,阿德勒心理学并非仅仅包含育儿理论和教育理论。在大学我的专业是哲学。哲学所研究的课题非常多,我选择的是名为幸福是什么的实践性课题。我始终未能寻找到该问题的明确答案。30 岁后,为了学习如何育儿,我开始接触阿德勒心理学,就在那时,我发现阿德勒心理学能够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说能够为我指明答案的方向。
在最初学习阿德勒心理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阿德勒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还有他采用的是目的论而并非原因论。目的论是我的专业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所研究的问题,我曾对它在教育和临床方面的实践应用很感兴趣。
阿德勒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阿德勒不会认为大病痊愈或者没有什么异常便是正常,而是时刻思考着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幸福?阿德勒认为,无论现在自身处于何种状态,都要知道正常或者说健康的状态是什么,要向着那个方向努力。阿德勒心理学对正常、健康的状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而且为大家提供了达到这个状态的具体方法,这让身为哲学者的我为之惊叹。因此,我决定开始深入地研究阿德勒心理学。
本书从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见地出发,试着明确阿德勒对如何才能幸福地生活应该如何生存等问题的答案。书中还涉及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与阿德勒在维也纳共事的莉迪亚吉哈于某个星期六阅读了阿德勒的著作《神经质性格》,当时刚好星期一也放假。
虽然天气酷热难耐,但我很庆幸能一个人独处。我将阿德勒的书从头到尾读了三遍。
星期二的早晨,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阿德勒让我知道,原来世界竟令人难以置信地简单。
希望读者们能够通过读本书对阿德勒心理学产生兴趣。
岸见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