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已倾,乱世又起。朱元璋剪灭群雄,终创霸业。
然洪业伊始,相位之争、奸党叛乱、贪腐大案、南北战事接连上演,大明帝国被诡谲风云裹挟,该如何获得喘息之机?
开国元勋、当朝重臣、后宫外戚、皇储藩王逐一登台,布衣天子如何恩威并施,帝国权力又如何消长?
本书以《明史》为基础写就,展现了大明帝国开国后风云迭起的历史画面,形象地绘就了一幅幅大明宫廷、朝堂、战场与市井的生动画卷。
后记
退休以后,蜗居陋室数年,翻破了多册厚厚的《明史》及其他参考资料,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历史上的评价甚多。记得小时候看的一本演义小说《大明英烈传》对他诛戮功臣就有倾向性的批评。可骂虽遭人骂,明太祖朱元璋的名气和影响远胜其他君王,无疑,他是一位卓越的天才人物(依我看,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都是旷世奇才)。不是天才,他能由一个红巾军的九夫长开始打拼,短短十六年就剿灭群雄定鼎天下,开创一个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明朝吗?
领衔编撰《明史》的清代名臣大学士张廷玉是这样称颂他的: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赞文的后半部还举了他许多文治武功的事例。唯一略带褒贬的一句是: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就是这治尚严峻四字涵盖的实质内容,成了后世批评朱元璋,甚至称他为暴君或准暴君的由来。
暴君喜杀人,朱元璋则以屡兴党狱,诛戮臣民著名。洪武朝期间发生了几起大案:十三年至二十二年胡惟庸党案、十五年空印案、十八年郭桓案及二十六年蓝玉党案。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间,据吴晗先生统计,这几起大案被诛杀的就达十几万人。如此瞎折腾,社会人心何能不动荡,还能建成什么治世呢?洪武二十四年户口调查,全国人口比十年前锐减三百一十万就是明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在逐一剪灭群雄时,总结其成功之道有二:一是不嗜杀人,二是能团结将帅。看来当上皇帝之后这两条他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朱元璋是个勤奋的皇帝。他常以自己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戴星而朝,夜分而寝来教育儿子们。他又是个不贪奢华享乐的皇帝,他命尚膳司每餐只给自己和皇后上八道菜,多了就要撤下去。有人献给他一张陈友谅的金镂床,他鄙斥说:如此淫巧之物,与孟昶的七宝溺器何异?意思是陈友谅沉溺于此类东西,哪得不亡国?他命将那架床打烂,取下珠宝交马皇后保管。
朱元璋很重视聘用文人儒士来治理国家,他打下集庆后即多方礼聘江南名儒宋濂、刘基、章溢、叶琛出山,筑礼贤馆待之。后来江南文士集团成了他治理国家的重要力量。他也很重视教育和科举考试。在因杀人太多、各级官员匮乏时,数千名国子监生成了补充官员的重要来源。他还强令各省州府举荐读书人为朝廷所用。对于不肯合作的文人,他还特别制定一项特殊的法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总之,朱元璋是个不同寻常、性格特别复杂的皇帝。就拿他诛戮功臣这个最大的劣迹来说,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开始时,朱元璋还是采取联姻的办法笼络功臣们,并没想到有朝一日要对他们大开杀戒。
自然,几十万字的小说,绝不拘泥于某一方面。明史浩瀚如烟海,各种重要的事件、各种不同境遇的人物、历次重要的战役……史实有据,只需要作者去想象和描写其中的细节,当然还需要适当组织一下。因为正史是由帝王本纪、人物列传和各种志、表组成,弄得不好就写成了大段大段的白话版人物列传,读来索然无味。
到底应该怎样评价朱元璋?首先是看他的成就。推翻腐败的异族统治,创建一个新的王朝,结束了混乱的军阀割据,这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他的坚毅与魅力,勤奋与节俭,在管理国家和军队方面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和利用人才的执着,对官吏的使用和驾驭等,都足以为后世人主景仰效法。《明史·选举志》载: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异地为官制度就是他发明的。另外,各地的总兵官他也不让待久了,时行调迁。不过他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太爱杀人了,草菅人命,所以难逃暴君的恶谥。
另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寡人好色。大概这也是帝王的通病。
随着朱元璋去世,多灾多难的洪武朝终告谢幕。孱弱而有书生气的建文帝觉察了前朝的痼疾,决心逐步施行仁政以收揽民心。然而,面对崛起于北方的强藩,他和他的臣僚们显得束手无策。靖难烽烟骤起,又一个论其成就不逊于乃父朱元璋的人物走上历史的前台,演出一幕幕悲壮的活剧。
这是另一部小说的题材。
作者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