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望新集/粤派评论丛书,名家文丛》为有名文学评论家谢望新所著的文学评论集。共分为五辑,内容包括作者对早期作家作品的评论、对知名的第二代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对新锐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对南方文学的发展的期许以及作者自己的文学评论发展历程。该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小说进行了评论,用宏观的观察准确地把握和评价了当代几十年间的小说的思想艺术价值和作家创作的探索趋向,对于广东文学在全国的推广具有非凡的意义。
近百年来中国文坛,“京派批评”“海派批评”以及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闽派批评”已是大家公认的文学现象,但“粤派评论”却极少被人提起。事实上,不论从地域精神、文化气质,还是文脉的历史传承,抑或批评的影响力来看,“粤派评论”都有着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有它的优势和辉煌。只不过,由于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的诸多原因,“粤派评论”一直被低估、忽视乃至遮蔽。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以百年粤派文学以及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评论为切入点,出版一套“粤派评论丛书”,挖掘被历史和某种文化偏见所遮蔽的“粤派评论”的价值,彰显粤派文学与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广东文艺评论的力量,让“粤派评论”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且有助于增强广东文化的自信,提升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出版这套丛书,有厚实、充分的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等方面的依据。
第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明显不同于北方文化。如汉代以降以陈钦、陈元为代表的“经学”注释,便明显不同于北方“经学”的严密深邃与繁复,呈现出轻灵简易的特点,并因此被称为“简易之学”。六祖惠能则为佛学禅宗注进了日常化、世俗化的内涵。明代大儒陈白沙主张“学贵知疑”,强调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粤派特点的哲学学派。这种不同于北方的文化传统,势必对“粤派评论”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二,文论传统的依据。“粤派评论”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在全国产生了普泛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药眠在《创造周报》发表大量文艺大众化、诗歌民族化的文章,风行一时。钟敬文措意于民间文学,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创始人。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粤派评论”的代表人物有黄秋耘、萧殷、梁宗岱等人。新时期以来,“粤派评论”也涌现出不少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评论家。如饶芃子、黄树森、黄修己、黄伟宗、洪子诚、刘斯奋、杨义、温儒敏、谢望新、李钟声、古远清、蒋述卓、陈平原、程文超、林岗、陈剑晖、郭小东、宋剑华、陈志红等,其阵容和影响力虽不及“京派批评”和“海派批评”,但其深厚力量堪比“闽派批评”,超越国内大多数地域的文艺评论阵营。如果视野和范围再开放拓展,加上饶宗颐、王起、黄天骥等老一辈学者的纯学术研究,则“粤派评论”更是蔚为壮观。
第三,地理环境的优势。从地理上看,广东占有沿海之利,在沟通世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广东处于边缘,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近现代以来,粤派学者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感受并接受多种文明带来的思想启迪。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不安现状,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因此能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秉承中国学术的传统,又开创了“粤派评论”的先河。这种地缘、文化土壤的内在培植作用,在“粤派评论”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
“粤派评论”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
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是“粤派评论”最为鲜亮的一道风景线。在这方面,“粤派评论”几乎占了文学史写作的半壁江山,而且处于前沿位置,有的甚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高地。比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联合发表的著名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其中陈平原、黄子平均为粤人。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以方法先进、富于问题意识、善于整合中西传统资源和吸纳同时代前沿研究成果著称,它与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被学界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南北双璧”。杨义的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比较方法运用在文学史写作的有效实践,该著材料扎实,眼光独到,分析文本有血有肉,堪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比肩。
谢望新,1945年阴历二月初二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父亲是江苏省金坛县人,母亲为江西省南昌县人。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作品》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曾任《南方日报》记者、编辑,花城出版社社务委员会委员、理论编辑室主任、副编审,《花城》杂志副主编,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鹤山县委副书记(挂职),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广东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南方电视学刊》主编,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广东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电视家协会副、文艺批评家协会副、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企业文化协会副会长。一级作家。
谢望新的八十年代(代前言)/1
第一辑
五台山车祸与蒋子龙创作心态
——读《饥饿综合症》写下的梦话/2
不可磨灭的历史之章
——莫应丰长篇小说《将军吟》再认识/21
关于张一弓创作论辩的笔记/41
我,浪潮之外的孤魂
——关于肖复兴中篇创作的拟函题释/61
潇湘一奇/81
在对生活思考中的探求/97
文学的三重奏/104
历史会记住这些名字/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