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应当在一定条件下为网络著作权提供保护。本书将侵犯网络著作权犯罪置于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系统研究,力图为网络著作权的刑法保护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重新界定网络著作权,揭示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演进的路径及层次,探究利益平衡语境下刑法保护的客体;在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人范围内廓清犯罪主体及类型;新论复制发行与信息网络传播、以营利为目的;探讨侵犯网络著作权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与危害的不确定性。
网络时代著作权细分研究
随着信息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从触网再到入网,活在网中央,现在已逐渐发展到融网。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不断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快捷、方便、高效与舒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利用为犯罪的工具,网络空间成为新的犯罪集散地,滥用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平台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就是典型例证。在国家推行对知识产权强保护战略的当下,面对侵犯他人网络著作权的行为链条如何整合民法、行政法和刑法保护,清晰划出犯罪圈;在网民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普遍淡薄于传统空间的情形下,应否将以营利为目的作为相关犯罪的主观要件;在现有刑法框架下,法定犯罪主体范围和行为类型双双扩大有无正当依据;在特定空间,刑法跟进对著作权的保护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和路径?显然都需系统准确作答。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基于市场主体无序竞争、经济人逐利特性、法治重点规制公权力的运行等种种原因,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一直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短板,刑法对著作权的跟进保护更显薄弱。而且无论是刑法理论还是知识产权理论,对其系统的和具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极为少见。基于此,有必要将研究的眼光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网络空间的侵权事实,通过析疑解难划出行为禁区,完善最后保障法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杨加明,法学博士,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5年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于湖南师范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7年于西南政法大学获得刑法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任教于吉首大学法学院,2008年至今,任教于成都医学院,主要从事刑法教学与研究。自2012年以来,学术旨趣逐渐转向知识产权犯罪领域研究。自2001年以来,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研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基地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研究项目重点和一般项目各1项。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40篇。
引言
第一章与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相关的三个概念
第一节网络著作权: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的核心
第二节著作权: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基础
第三节网络作品:网络著作权的载体
第二章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的演进
第一节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开启
第二节行政法规对《刑法》第217条构成要件的细化
第三节司法解释对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实化和深化
第三章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第一节利益平衡含义解析
第二节网络著作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第三节我国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第四节利益平衡语境下应强化网络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第四章侵犯网络著作权的犯罪主体及类型
第一节侵犯网络著作权的犯罪主体
第二节网络最终用户主体
第三节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ICP)主体
第四节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ISP)主体
第五章侵犯网络著作权的犯罪方式及结果
第一节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第二节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与复制发行行为
第三节侵犯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实行行为
第四节侵犯网络著作权犯罪的帮助行为
第五节定性侵犯网络著作权罪的量化要素
第六章侵犯网络著作权的犯罪意志及以营利为目的
第一节废止论:犯罪圈过度扩大
第二节保留论:犯罪圈限制缩小
第三节折中论:传统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二元区分与困惑
第四节从(加)重量刑情节论:刑法保护的错误选择
第五节另辟蹊径:分设主观要件
结论新罪论:网络著作权刑法保护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