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的文化生产》采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当代电影,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不同类型、题材、主题、地域文化等进行文化分析,揭示出当代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及多变境遇中复杂的文化生产路径、逻辑、过程以及效应,力图全景式地描述出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状况,为中国电影发展留下一份历史纪录。
胡谱忠,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与评论委员会理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电影的教学和研究。曾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学院传播系作访问学者。出版专著《本土如何显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在《文艺研究》《中国民族》《电影艺术》《艺术广角》《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绪言
章 主旋律电影:类型与文化
节 主旋律概念及其内涵的演变
第二节 产业化背景中的主旋律大片
第二章 代的话语:第五代与第六代
节 第五代与东方主义
第二节 第六代的轨迹
第三章 历史记忆及叙事
节 民族创伤记忆与国民性叙事
第二节 记忆与叙事: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上海形象
第三节 青春怀旧影像中的历史感
第四章 概念生产:合拍片与华语电影
节 合拍片文化辨析
第二节 合拍片制度与华语电影
第三节 香港电影文化管窥
第五章 农村题材电影
节 农村题材电影与农村电影
第二节 民族地区农村电影的多重属性:以新疆为例
第三节 农民工题材电影
第四节 乡愁、隐喻与农村的时政框架
第六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节 元问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命名与修辞
第二节 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表述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的文化建构
第七章 纪录片文化生产
节 20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
第二节 两种纪录片:体制外与体制内
第三节 当代人类学纪录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