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本书记录了作者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全书以四季为顺序,笔法抒情、生动,极富感染力,书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本书也是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土地伦理”代表了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精髓:“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体现出利奥波德罕见的思想前瞻性,他也因此被称为生态主义的“先知”。
关于《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代表作,正式出版于1949年。
1887年1月11日,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一个德裔移民之家。1906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一名研究生。1912年,担任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卡森国家森林的监察官。1915年,他被派往西南部工作,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西南部的土壤侵蚀问题。
1924年,利奥波德到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美国林业生产实验室担任负责人。1928年后,他把兴趣转移到了自己更为关心的野生动物研究上。1933年,他成为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在此期间,他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地生态观念和大地道德观念。1935年,他与著名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目的在于保护和扩大面临被侵害和被污染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生命。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郡”的地方买了一个被废弃的农场,其后多年,他和家人种植了上千棵树以重新恢复土地的健康。他还以“沙郡”的木屋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很多随笔,这就是《沙乡年鉴》的雏形。
1948年4月21日,利奥波德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在这之前的4月18日,他刚刚接到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电话——准备出版他的《沙乡年鉴》。
在《沙乡年鉴》里,利奥波德以自己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象。他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提出了“土地伦理”的观点。
总的来讲,《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
《沙乡年鉴》出版时,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时,才越来越意识到利奥波德思想的重要性。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伯灵顿市。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1909年,他从耶鲁大学的林业专业毕业后,进入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创立“荒野学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伦理”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沙乡年鉴》是他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