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2016-2017》主要用于发表与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相关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
《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2016-2017》由综合篇、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和村镇治理五篇组成,后附2016-2017年村镇建设发展大事记、中央领导关于村镇建设的讲话摘要,以及国家村镇建设相关政策法规。
《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2016-2017》全面、充分、系统地展示、回顾和总结各地近年来小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经验,以期对于今后小城镇和村庄发展建设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2016-2017》适合于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员。
政策红利云集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同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国家发展改革委也随即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指出:发展美丽特色小(城)镇,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优化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镇发展品质,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特色小镇的升级历程
特色小镇实际上是一个新生词,新事物应该以新的方法论来进行阐述。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国际科技界涌现出第一代系统论,即:控制论、信息论和一般系统论。仅仅过了十年,即20世纪60年代,第二代系统论就出世了,即:耗散结构、突变论和协同论。但这些理论作为科学方法论仍然难以解释像特色小镇这样一类新城市现象。到了20世纪末,第三代系统论,即复杂适应理论(CAS)面世了,深刻揭示复杂经济社会体系运行规律,也弥补了主流经济学的缺陷。用主流经济学来描述特色小镇是完全失败的,因为主流经济学将特色小镇看作是某类生产函数或“黑箱”,但用了复杂适应理论以后,情况就改变了。
复杂适应理论认为任何经济社会系统都是动态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不仅是数量和参数上,它还涉及如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所说颠覆性的创新。后者涉及技术、组织和经济结构等方面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色小镇经历了四种版本。1.0版本,即小镇+“一村一品”。当时的小镇是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基地;很快有了2.0版本,即小镇+企业集群。以浙江为主要发源地,该省大多数的小镇都有一个企业集群,而且这些企业集群所生产的产品都能进入全球产业链,这也导致了浙江经济后来居上;20世纪末兴起的3.0版特色小镇,即小镇+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休闲、历史文化特色这一类的产业与小镇的叠加大幅度得到发展;而4.0版特色小镇,即小镇+新经济体,是特色小镇进入城市的新阶段,特色小镇以形态、产业构成、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成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重要手段。
序言 复杂适应理论(CAS)视角的“特色小镇”
第一篇 综合篇
小城镇“三规合一”的协调路径研究
乌镇3.0: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小城镇规划思路探讨
论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
需求导向下以社区为单元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
——以陕西省富平县荆川村为例
城乡互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
——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北方平原地区小城镇“海绵化”建设的基础和策略
守得住的“乡愁
——法国城市规划案例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
第二篇 特色小镇
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全域视角下的最美乐居小镇规划
——以《海口市演丰镇总体规划修编(2013-2030)》为例
特色小镇导向下的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
——以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为例
基于生态与人文理念的小城镇特色规划设计策略
——以陕南小城镇为例
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认知与解读
“特色小镇”影响下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反思
——以永康市龙山运动小镇为例
第三篇 传统村落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若干思考
山西古村镇区域类型与集群式保护策略
传统村落“精准保护与开发一体化”模式创新研究
——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与建设成功案例解析
江南文化何所寄
——江南的历史流变与苏南乡村空间特色保护的现实路径
传统小村落的大保护观
——以贵州为例
传统村落与旅游活化:学理与法理分析
……
第四篇 美丽乡村
第五篇 村镇治理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