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百余位京剧老艺术家,有各行当,各流派的表演艺术家,有成就卓著的鼓师、琴师、教育家、研究家、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师,也有谙熟台前幕后的“老戏骨”、后台管理者,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科班戏校富连成,荣春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校等硕果仅存的传人,亦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曲学校等戏校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萧长华、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荀慧生、尚小云、裘盛戎、奚啸伯、李多奎等大师的门徒弟子,有和大师们同台演出的老演员。他们见证了京剧辉煌的时期,京剧舞台的流光溢彩,无疑也给他们的一生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老艺术家们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谈戏说艺、示范指点、回忆前尘往事、感悟艺术人生,他们以个体的京剧人生与经验,勾勒出二十世纪初叶迄今京剧发展的样貌,还原了京尉繁盛期的多元生态,组成了一部鲜活的京剧百年传承史、一个京剧时代的写真。
《谈戏说艺: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剧传承史(续编)》汇集了四十位当代京剧艺术家的口述实录,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编。从书中不仅能够看到经典剧目的传承,流派传人的体会及表演方法,京剧界尊师学艺的道德品行,戏班及后台管理的规律,方方面面,开卷受益。更重要的是,大家能从中感悟到:京剧,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京剧,要继续发展下去,当务之急应该做些什么!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老艺术家谈戏说艺》项目,自2011年启动,历经六年,完成抢救、录制、编辑制作了一百四十五部老艺术家的访谈,业已结集出版了三集大型音像出版物,并且从中编辑出版了丛书《谈戏说艺——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剧传承史》。今天我们举办成果座谈会,并向全国的京剧院团、艺术院校、公共图书馆捐赠音像出版物,作为这一大型活动的策划者、发起者和组织者,我深感欣慰。因为,我们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京剧艺术、探寻艺术规律,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
六年前,我们为什么会有做“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这样的想法呢?因为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学戏的,那个时候学的剧目、练的功也不少,但是听老师们说,也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的戏,有很多的技艺和规范等等,我们这一代是不懂的。我们深知,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京剧是由艺术家创造并且活在艺术家身上的艺术。一部辉煌的京剧发展史,是以灿若辰星的艺术家群体的成长史为核心的,是由他们传承、创演的一出出经典剧目,以及在其中呈现的表演艺术组成的。然而随着光阴流逝,老艺术家或者离世或者年事已高,艺随人走,这对于京剧的传承发展,失去了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断裂了很多艺术渊源,我们少了很多手段。因此,抢救、传承前辈艺术家们在学艺、表演、教学乃至创新等方方面面的宝贵经验,包括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戏曲学校、北京戏曲学校等前三届毕业生,梨园世家子弟),把从前辈艺术家、祖辈、名师那里,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悟到的,甚至熏到的艺术经验,点点滴滴,总结下来,传播开去,使当下的京剧传承发展可资借鉴,刻不容缓。
这个工程实施的六年里,我们就是抱着这样急迫的心情工作的。这里,有我们这一代京剧人沉甸甸的责任感。
六年来,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组织摄制力量,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武汉、江苏南京、宁夏、浙江、辽宁、河北等地录制了一百四十五部老艺术家的口述艺术经验专题片。其中包括各行当、各流派的表演艺术家,有成就卓著的鼓师、琴师、教育家、研究家、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师,也有谙熟台前幕后的“老戏骨”、管理者;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科班戏校富连成、荣春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校硕果仅存的传人,亦有新中国成立后戏校培养的前几届毕业生;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荀慧生、裘盛戎、奚啸伯、李多奎、张君秋等大师的门徒弟子,有和大师们同台演出的老演员。年龄最大的老艺术家已年逾九旬。在这期间,先后有三十二位老艺术家在录制完成之后,与世长辞,为我们留下最后的宝贵影像资料。
六年来,我们这项工程,得到受访老艺术家们的倾情支持。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艺术工程。他们毫无保留地谈戏说艺,身体力行地示范指点,留下从艺几十年的经验及传承体会。那些垂垂老矣的艺术家,尽管身体已经衰弱,但一谈到学戏、演戏,依然神采奕奕,回味无穷。这令我们非常感佩!
这一百四十五部老艺术家访谈的专题片中,当老艺术家们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封,渐次显影当年的记忆,淡定从容、饱含深情地徐徐道来,讲述他们从艺生涯的点点滴滴,梨园行独特的道德传统,京剧舞台上的流光溢彩,从各个维度为我们回放了20世纪30至60年代京剧的辉煌,为我们呈现出一部鲜活的影像中的京剧史。
生行
走出自己的路
李少春精神影响了我
浅谈京剧俞派小生艺术
回忆我的父亲李宗义
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初探
结合自身条件传承前辈艺术
艺高不如德高演戏贵在传神
京剧表演是在规范之中张扬个性
谈杨宝森与杨派艺术
要做明白的演员,不做糊涂的戏匠
下苦功练绝活
转益多师话小生
跟随杨小佩先生学习牛松山一脉京剧小生表演技法
旦行
张派一我幸福的生命转折点
谈京剧黄(桂秋)派表演艺术
荀派因新法而不同
我演过的四个小丫鬟
感念老恩师要成好角儿
在老老实实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我的父亲梅兰芳
一出《宝莲灯》,一段师生缘
梅派传承要重视身段表演
唱戏一定要真诚
观众喜欢,就是对我的认可
净行
陈富瑞先生花脸表演艺术与教学
一定要学裘派,向干爹看齐
丑行
演丑角,就要成为大丑
孙盛武先生教诲我感悟丑角艺术
父亲叶盛章的表演艺术摭拾
综合
谈谈我做导演的经历
打击乐是合奏,缺一不可
干我们这行也要懂戏
一台无二戏,配合要默契
京剧旦角化妆包头的规范与操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