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成为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壁\"。《绣像本古典小说名著:阅微草堂笔记》为绣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代驳杂的社会生活、人情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文言小说集,它打破了《聊斋志异》在清代文言小说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自此,两种不同类型的文言小说作品,有如双峰对峙,两水分流,自成流派,各极其盛。
一纪昀的小说观念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石云,谥号文达,直隶河问府献县(今属河北沧县)人。父亲纪容舒是康熙朝举人,历任户部、刑部属官,外放云南姚安府知府,后升任礼部尚书,《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姚安公”即是他。纪昀生于官宦家庭,得到良好的培养。自幼聪明,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更有夜间清晰见物的特异功能。十五岁,受业于名儒董邦达。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考取第一,解元夺魁。后两次会试落第。三十一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历任侍读学士、学政、知府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罹法,纪昀为其通风报信而获罪,谪戍乌鲁木齐三年,四十八岁遇赦返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纪昀五十岁,开始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始终其事,十有馀年”,是其一生最重要的事业。他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八十二岁卒于京师。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
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是有意与《聊斋志异》立异的。盛时彦《姑妄听之跋》引述纪昀语日:“《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惟此二事,则夏虫不免疑冰。”这表明他不赞成《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叙事体例;主张“文章流别,各有体裁”,小说创作,应揆情度理,直录其事,“简淡数言,自然妙远”。纪昀坚持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观念,这从他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小说”所做的分类上可以看得出来。
明以前,关于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的归属问题,主要存在“子部说”和“史部说”的分歧。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小说”附于诸子“九家”(法、名、儒、墨、道、阴阳、纵横、杂、农)的骥尾,是由于它秉赋有与诸子相同的素质,即“以议论为宗”。《隋书·经籍志·小说家》也说:“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合而叙之”,“谓之子部”。与子部的特征形成对照,史部的标志在于“以叙事为宗”。但唐代的刘知几注意到一个事实:子书与史书并没有逾越不了的界限。将“小说”划入子部或史部,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子部说”与“史部说”的对峙并存,却导致了学术思想的混乱。
作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无法回避这一挑战。因为“小说”也是四部中的一员,他必须为之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使“小说”的各成员之间关系协调。纪昀选择了“子部说”。但这已不是原生态的“子部”理论,而是吸取了“史部说”的合理内核,并尊重“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形,以叙述性作为“小说”的基石。因此,他关于“小说”的分类就比胡应麟整洁:“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这三类,“校以胡应麟之所分,实止两类,前一即杂录,后二即志怪,第析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钞录细碎者为琐语而已。传奇不著录;丛谈辩订箴规三类则多改隶于杂家,小说范围,至是乃稍整洁矣。”(《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既以叙述性作为“小说”的基石,又将“小说”归入“子部”,两者结合,才能说明纪昀的小说观念:小说必须重视叙述(包括叙事),其叙事内容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并且负有“议”即论事说理的责任。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其小说观念的具体贯彻,表现出和《聊斋志异》所代表的传奇小说显然不同的风貌。
人物绣像图
卷一 滦阳消夏录一
神猪
智狐
谐鬼
鬼诗
梦中*句
精灵论诗
无赖吕四
人狐恋
狐友
郑苏仙梦冥府
狂电穿人
无云和尚
宁波吴生
老儒遇鬼
河间唐生
轻薄少年
媚鬼
贪吏遇鬼
艳女说驿使
人狐争居
石壁出人语
曹氏不怕鬼
默庵先生
戏术
北窗怪声
仙童
诗有鬼魅
梦中吟
花犬显灵
神柏
幻术
马语
烂舌
某生刃妻
画中景
毒医
六壬术士
奇僧
胡维华
慧女复仇
鬼牒
渡江遇僧
老桑树神
凶宅
树中怪
夭逝女之碣
废园喑鬼
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