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说”,直译意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为古乌撒部地(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一带)形成并广为流传的一部著名的彝族历史文献,有很多个抄本在流传,除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抄本外,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的248号、264号、370号、913号、390号、660号、249号、126号等藏书都可视为这部书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这些藏书、抄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从记录父子连名谱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录的谱系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一带流传的《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赫章县一带流传的《彝族创世志》(现藏于赫章县民委)、《彝家宗谱》(有现藏于毕节市档案局和威宁县龙场镇等地抄本)比较,在内容与涵盖的范围相同的前提下,还各有千秋。
《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说”,直译意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为古乌撒部地(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一带)形成并广为流传的一部著名的彝族历史文献,有很多个抄本在流传,除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抄本外,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的248号、264号、370号、913号、390号、660号、249号、126号等藏书都可视为这部书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这些藏书、抄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从记录父子连名谱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录的谱系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一带流传的《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赫章县一带流传的《彝族创世志》(现藏于赫章县民委)、《彝家宗谱》(有现藏于毕节市档案局和威宁县龙场镇等地抄本)比较,在内容与涵盖的范围相同的前提下,还各有千秋。
《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慕)靡——武焚、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这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起源于哎哺氏。由哎哺氏分支的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举偶等各大支系,共同起源、同步发展,同时存在于毗连的分布地,但从时间上却分先后占据彝族历史的突出舞台,尼能、什勺、米(慕)靡连接六祖、武焚四大系统是彝族的族源主体,举偶(又分开作举偶、署索)是彝族文字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据《阿默尼·磨弥谱》、《德布源流》、《水西世系》等文献载:彝族历史“在笃慕(慕靡最后一代王)之前,有三百八十六代,在笃慕之后,传七十八代。”或“传八十四代,到兹摩额菲(安坤?——公元1664年)”。从《彝族源流》所记载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彝族与古老的昆明、蜀、嶲、叟、濮、哀牢、卢等族群有直接联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同古蜀国、古滇国、古夜郎国、古朱提国、古牂舸国的建立直接有关。至于建立罗殿国、罗施鬼国、南诏国、阿者国、毗那国、自杞国,以及上百的“以什数”的君长政权,其根源关联就更不待言了。
彝族历史文献,即彝族史书的编写,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于国,服从于世袭制的君长制政权;于家,服务于以祭祖活动为核心的祖宗崇拜。所以,大约在“洪水泛滥”(六祖崛起的象征)之前,彝族各部的史官(即布摩或摩史)已开始用彝文收集、编写本部历史的工作。无论民间传说,还是彝文文献记载,都说哎哺时期的著名布摩布焚举奢哲写下了很多的书。根据彝文各种文献的记载来看,彝族各部内,众多的举奢哲们一代又一代,不间断地从事编写本部、甚至全民族历史的工作,直到清康熙朝的中晚年为止。根据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的663号藏书记载:布笃布举、举娄布陀、额菲布则、额哲布嘎是乌撒、水西境内的四大著名布摩,这四大布摩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北宋时期,而四大布摩之首的布笃布举则生活在乌撒部土地上,举娄布陀在乌撒部地盘活动的时间也很长,他们都以善写史,且成果卓著而名传后世,从《布笃布举与举娄布陀易玛籍》一书中就有着重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