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其基本理论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原理和建立诊断的依据。全书稿主要内容包括症状诊断、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器械诊断、影像诊断及病历与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诊断学基础是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类各临床专业的必修课,本书稿是在第二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本修订书稿除继续坚持精编教材精、新、实、廉的特点外,也拟根据教育改革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一是继续缩减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影像诊断的内容。简化相对次要的文字内容,重点放在检查的适应证、影像学表现的特点、临床意义上。二是适当增加实验室、器械检查及影像诊断的新概念、新变化、新进展。三是适当更新图片,尤其是书中的心电图,替换了书中过时且不够准确的图片,使全书图文相符,利于教学。
本书在上两版《诊断学基础》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简不必要的重复和已经陈旧的内容,注意更新内容,及时反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简明性和实用性,编写出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精品教材,力求更利于学习和临床应用,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创至今历六十年。一甲子朝花夕拾,六十年砥砺前行,实现了长足发展,不仅健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创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履行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和使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作为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伴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一纲多本,形式多样,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64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出版全国中医院校试用教材迄今,肩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院校教材建设和出版的重任,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深厚、内涵丰富、文辞隽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教材。尤其是1985年出版的全国统编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第五版),至今仍被誉为中医教材之经典而蜚声海内外。200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积极参与下,组织出版了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以下简称精编教材),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套教材融汇了历版优秀教材之精华,遵循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同时高度契合国家执业医师考核制度改革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在组织策划、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反复论证,层层把关,使精编教材在内容编写、版式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凸显了精炼、创新、适用的编写初衷,获得了全国中医药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颁布了《中医药法》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文化强国、走出去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都需要中医药发挥资源优势和核心作用。面对新时期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此,精编教材的编写将继续秉持为院校提供服务、为行业打造精品的工作要旨,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听取要求,全面汲取经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工作,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启动了第三版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和完善将在保持精编教材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经典、精炼、新颖、实用的特点,并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坚持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遵循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和中医药教育规律,深化中医药特色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情操教育,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同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不断深化高等中医药教材研究,在新版精编教材的编写组织中,努力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与中医药发展的现实目标及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完善高等中医药教材体系和丰富教材品种,创新、拓展相关课程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时期及今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教材的编写出版需要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诚恳地希望广大中医药院校师生和读者在教学实践或使用中对本套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以敦促我们不断提高。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2016年12月
绪论1
第一篇症状诊断
第一章问诊7第二章常见症状12第一节发热 / 12
第二节咳嗽与咳痰 / 17
第三节咯血 / 19
第四节疼痛 / 21
第五节呼吸困难 / 30
第六节发绀 / 33
第七节心悸 / 34
第八节水肿 / 36
第九节恶心与呕吐 / 38
第十节呕血与黑便 / 41
第十一节腹泻 / 43
第十二节黄疸 / 46
第十三节尿频、尿急、尿痛 / 50
第十四节血尿 / 52
第十五节皮肤黏膜出血 / 53
第十六节眩晕 / 55
第十七节晕厥 / 57
第十八节意识障碍 / 58
第十九节抽搐 / 60
第二篇检体诊断
第三章基本检查法65第四章一般检查71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 / 71
第二节皮肤检查 / 79
第三节淋巴结检查 / 82第五章头部检查85第六章颈部检查94第七章胸部检查97第一节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 97
第二节胸廓、胸壁与乳房检查 / 99
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 / 102
第四节心脏检查 / 114
第五节血管检查 / 132
第六节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体征 / 134第八章腹部检查137第九章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检查155第十章脊柱与四肢检查16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检查166第一节脑神经检查 / 166
第二节感觉功能检查 / 177
第三节运动功能检查 / 180
第四节神经反射检查 / 184
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 191第十二章全身体格检查193
第三篇实验诊断
第十三章血液学检查199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 199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 209
第三节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 212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 219第十四章骨髓细胞学检测222第十五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231第一节尿液检查 / 231
第二节粪便检查 / 241
第三节痰液检查 / 245
第四节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 247
第五节脑脊液检查 / 249
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查 / 254第十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259第十七章肾功能检查272第十八章临床常用生化检查278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 278
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 282
第三节无机离子检测 / 285
第四节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检测 / 288
第五节心脏病生物标志物检测 / 293
第六节常用血清酶检测 / 296
第七节动脉血气分析与酸碱度测定 / 298第十九章内分泌激素检测302第二十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309第二十一章临床常用病原体检查324第一节概述 / 324
第二节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查 / 326
第三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 / 329
第四节医院感染常见病病原体检查 / 330
第五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 332
第四篇器械检查
第二十二章心电图诊断337第一节心电图基本知识 / 337
第二节心电图测量及各波段变化的临床意义 / 346
第三节心房异常及心室肥大 / 354
第四节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 358
第五节心律失常 / 363
第六节电解质紊乱及药物所致心电图改变 / 382
第七节动态心电图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 384
第八节心电图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 386第二十三章肺功能检查389第二十四章内镜检查395第二十五章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检查399
第五篇影像诊断
第二十六章超声诊断413第一节超声成像的基本知识 / 413
第二节超声心动图 / 417
第三节肝脏、胆道、胰腺超声诊断 / 421
第四节泌尿系统超声诊断 / 424
第五节妇产科超声诊断 / 426
第六节其他部位的超声诊断 / 428第二十七章放射诊断433第一节总论 / 433
第二节肺与纵隔 / 442
第三节心脏与大血管 / 459
第四节消化系统 / 468
第五节泌尿系统 / 482
第六节骨关节系统 / 487
第七节中枢神经系统 / 502
第八节眼、耳、鼻、喉 / 509
第九节介入放射学 / 511第二十八章放射性核素诊断513第一节脏器功能检查 / 513
第二节脏器显像 / 516
第三节体外竞争性放射分析 / 519
第六篇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二十九章病历523第三十章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537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544附录二临床心电图常用表555主要参考文献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