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1. 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
2. 分类研究甲骨文,粗看起来,一个或若干个研究者只是对某类甲骨文做研究,并不全面;但是,若有众多研究者分别对各类内容的甲骨文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综合起来,便是很全面的了,其成绩必很可观了。本书*可贵的不是设想,而是实践扎扎实实的研究。
总序
吴承学 彭玉平
中山大学建校将近百年了。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万方多难之际,手创国立广东大学。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虽然中山大学并不是国内建校历史最长的大学,且僻于岭南一地,但是,她的建立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教育关系之密切,却罕有其匹。缘于此,也成就了独具一格的中山大学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传承着人类的精神与文化,其重要性已超越学术本身。在中国大学的人文学科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设置更具普遍性。一所没有中文系的综合性大学是不完整的,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文、理、医、工诸多学科中,中文学科特色显著,它集中表现了中国本土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之精神。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曾认为,语言、文学是所有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一切之学必以文学植基,否则难以致弘深而通要眇。文学当然强调思维的逻辑性,但更强调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文学基础,才可能做好其他学问,并达到致弘深而通要眇之境界。而中文学科更是中国人治学的基础,它既是中国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个关键交集点。中文系与中山大学同时诞生,是中山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近百年中,中文系随中山大学走过艰辛困顿、辗转迁徙之途。始驻广州文明路,不久即迁广州石牌地区;抗日战争中历经三迁,初迁云南澄江,再迁粤北坪石,又迁粤东梅州等地;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始定址于珠江之畔的康乐园。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来说,亦是如此。百年来,中文系多番流播迁徙。其间,历经学科的离合、人物的散聚,中文系之发展跌宕起伏、曲折逶迤,终如珠江之水,浩浩荡荡,奔流入海。康乐园与康乐村相邻。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世称康乐公,曾流寓广州,并终于此。有人认为,康乐园、康乐村或与谢灵运(康乐)有关。这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过,康乐园的确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与诗情画意。但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光有诗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与深厚的学术积淀。一个好的学科当然应该有优秀的学术传统。那么,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学术传统是什么?一两句话显然难以概括。若勉强要一言以蔽之,则非中山大学校训莫属。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该校训至今不但巍然矗立在中山大学校园,而且深深镌刻于中山大学师生的心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山大学师生的期许,也是中文系百年来孜孜以求、代代传承的学术传统。一个传承百年的中文学科,必有其深厚的学术积淀,有学殖深厚、个性突出的著名教授令人仰望,有数不清的名人逸事口耳相传。百年来,中山大学中文学科名师荟萃,他们的优秀品格和学术造诣熏陶了无数学者与学子。先后在此任教的杰出学者,早年有傅斯年、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黄际遇、俞平伯、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等,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季思、冼玉清、黄海章、楼栖、高华年、叶启芳、潘允中、黄家教、卢叔度、邱世友、陈则光、吴宏聪、陆一帆、李新魁等。此外,还有一批仍然健在的著名学者。每当我们提到中山大学中文学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著名学者的精神风采及其学术成就。他们既给我们带来光荣,也是一座座令人仰止的高山。学者的精神风采与生命价值,主要是通过其著述来体现的。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谈到孔子时所说的: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真正的学者都有名山事业的追求。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真正的学者所追求的是不朽之事业,而非一时之功名利禄。一个优秀学者的学术生命远远超越其自然生命,而一个优秀学科学术传统的积聚传承更具有声名自传于后的强大生命力。为了传承和弘扬本学科的优秀学术传统,从2017年开始,中文系便组织编纂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库。本文库共分三个系列,即中国语言文学文库·典藏文库中国语言文学文库·学人文库和中国语言文学文库·荣休文库。其中,典藏文库(含已故学者著作)主要重版或者重新选编整理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已产生较大影响的著作,学人文库主要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创性著作,荣休文库则出版近年退休教师的自选集。在这三个系列中,学人文库荣休文库的撰述,均遵现行的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而典藏文库以尊重历史和作者为原则,对已故作者的著作,除了改正错误之外,尽量保持原貌。一年四季满目苍翠的康乐园,芳草迷离,群木竞秀。其中,尤以百年樟树最为引人注目。放眼望去,巨大树干褐黑纵裂,长满绿茸茸的附生植物。树冠蔽日,浓荫满地。冬去春来,墨绿色的叶子飘落了,又代之以郁葱青翠的新叶。铁黑树干衬托着嫩绿枝叶,古老沧桑与蓬勃生机兼容一体。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似乎也是中山大学这所百年老校和中文这个百年学科的象征。我们希望以这套文库致敬前辈。我们希望以这套文库激励当下。我们希望以这套文库寄望未来。
2018年10月18日
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炜湛,1938年9月生,江苏常熟人。196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录取为研究生(从容庚、商承祚教授治古文字学),1966年毕业。曾在广西河池地区从事新闻工作。1973年冬调至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甲骨文字,兼及古文字学的其他分支和汉字的使用及规范化等问题。出版的著作有《甲骨文简论》《古文字趣谈》《汉字古今谈》《汉字古今谈续编》《古文字学纲要》(与人合著)《甲骨文论集》等多种,发表的论文有《卜辞文法三题》《甲骨文异字同形例》《甲骨文同义词研究》《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包山楚简研究》《碧落碑研究》《〈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安子介汉子科学体系〉评析》等40多篇。
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
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
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
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
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
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有关引用书目及简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