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与下游、中部与东部、武汉城市圈与南京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与中四角经济圈的交会区。铜陵市水资源总量约为7.147亿m3,人均960rri3,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境内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全长60km,年平均流量29500m3/s,是城市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铜陵市以铜兴市,工业基础雄厚,但随着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尤其是粗放型的开采利用,铜陵的铜资源逐渐趋于枯竭,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铜陵正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水环境保护则是促进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定位是一项基础性、约束性、强化空间管控的规划,主要针对结构、规模、布局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铜陵市水环境系统解析与综合管控体系研究》结合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和一般水污染防治规划,主要立足铜陵市中长期水环境保护目标,更加强调建立水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着重对结构性、格局性等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和要求,并兼顾一般性的水污染防治内容,以期为有关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全书共分九章。*章为总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铜陵市概况及水系结构;第三章主要解析铜陵市水环境,识别铜陵市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第四章建立了铜陵市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 局部重要水体空间管控的水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第五章提出了铜陵市水环境保护目标;第六章主要结合水质目标提出分区管控措施;第七章主要结合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提出水环境保护任务;第八章主要提出水环境保护的机制和政策措施;第九章结合水环境保护任务设计重点工程。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是长江中游与下游、中部与东部、武汉城市圈与南京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圈与中四角经济圈的交会区。铜陵市水资源总量约为7.147亿m3,人均960rri3,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境内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全长60km,年平均流量29500m3/s,是城市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铜陵市以铜兴市,工业基础雄厚,但随着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尤其是粗放型的开采利用,铜陵的铜资源逐渐趋于枯竭,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铜陵正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水环境保护则是促进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定位是一项基础性、约束性、强化空间管控的规划,主要针对结构、规模、布局等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本书结合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和一般水污染防治规划,主要立足铜陵市中长期水环境保护目标,更加强调建立水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着重对结构性、格局性等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和要求,并兼顾一般性的水污染防治内容,以期为有关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为总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铜陵市概况及水系结构;第三章主要解析铜陵市水环境,识别铜陵市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第四章建立了铜陵市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 局部重要水体空间管控的水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第五章提出了铜陵市水环境保护目标;第六章主要结合水质目标提出分区管控措施;第七章主要结合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提出水环境保护任务;第八章主要提出水环境保护的机制和政策措施;第九章结合水环境保护任务设计重点工程。
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由路瑞执笔,第二章、第三章主要由杨文杰执笔,第四章由续衍雪、李璐执笔,第七章、第九章主要由马乐宽执笔,第八章主要由徐敏执笔。全书由路瑞统一修改定稿。
本书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铜陵市人民政府及铜陵市各有关部门、铜陵市环境保护局等相关单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1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内容
2 区域概况
2.1 铜陵市概况
2.2 水系结构
3 铜陵市水环境解析
3.1 水环境质量状况
3.2 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3.3 水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3.4 水环境保护问题与形势
4 环境功能分区分析
4.1 地表水环境分区
4.2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
5 规划目标
6 分区管控要求
6.1 地表水红线体系管控要求
6.2 各控制单元防治思路
6.3 地下水分区管控要求
7 水资源一水生态一水环境统筹保护
7.1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建设,严防环境风险
7.2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7.3 强化城镇污染治理
7.4 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7.5 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
7.6 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7.7 保护水生态
8 机制和政策措施
8.1 以控制单元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落实机制
8.2 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企业监管机制
8.3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
8.4 市场驱动机制
8.5 数据监测共享机制
9 重大工程设计
9.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程
9.2 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9.3 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工程
9.4 黑臭水体整治工程
9.5 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