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楼为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孙氏父子将多年在外宦游经历中刻意收集的八九万卷图书移入楼内庋藏。孙衣言在《玉海楼藏书记》中开宗明义: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从落成之日起,玉海楼便以其收藏宏富,特别是宝藏大批乡邦文献而闻名遐迩。大批精英受其浸染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这一切与以孙家为代表的文人学者不遗余力地守护乡邦文献的义举密不可分。此心可鉴,功德无量!
玉海楼作为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标杆,理应为后世所景仰。几乎与国内所有的藏书楼一样,时代嬗变,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私家藏书楼的局限性也显现出来。这当中,藏书楼也因主人命运各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的凤凰涅盘而蜕变重生,有的随波逐流寂无生息,有的改弦更张另归别主。总之,国内众多藏书楼身临改朝换代,特别是进入民国以来都日渐式微。相比较而言,玉海楼的藏书虽然在孙诒让先生过世后也渐散佚流失,但因其后人孙延钊先生等人的呵护,其归宿境况尚佳,从楼中流散出去的图书大多有据可查。如1915年向瑞安县公立图书馆捐书3600余册,内有古籍通行本、近代各类刊本及杂志报章等读物;1947年向浙江大学文学院捐赠图书465部2003册,其中绝大部分为善本,宋版1种,元版7种,明版155种,景宋抄本8种,孙衣言手稿本1种、批校本26种,孙诒让稿本4种、批校本77种,别家手稿本3种、批校本20种。此外,还有《永嘉丛书》板片2460片等等;其中最多一次的捐赠发生在1951年,总计向温州市图书馆捐赠各类文献(含部分善本、普通本,其中包括明版书及名家批校本近200种)约22000册。其间,孙延钊先生还曾陆续向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捐献善本、批校本。这种有意识的捐献活动一直持续到1974年,使得大批图书精华流而不失,名至所归,重放光采。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孙衣言、孙诒让的藏书著书之所,玉海楼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得到政府高度重视。1962年玉海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拨款修缮整饬,又大力搜罗收购玉海楼流散书籍,重新征集数万册(件)古籍图书、字画等充实楼中藏品。1996年,玉海楼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玉海楼藏书虽早已名声在外,但其家底一直以来没有系统摸清,保护条件也非常落后。2013年随着瑞安市博物馆新馆落成,玉海楼所藏全部古籍移至馆内专门库房妥善保管。次年9月,古籍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底普查工作全面完成。这是60年以来首次全覆盖式的梳理。
本书的编辑就是基于系统普查的一次成果总汇。虽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但大家本着对历史、对先人负责的态度,细致认真地开展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基本上摸清了玉海楼藏书的全部家底。根据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统计,共著录馆藏古籍和民国线装书4119种31801册(含域外汉籍21种60册)。其中古籍2524种22522册,三级以上者366种4422册。包括明代刻本、抄本等86种,清顺治刻本3种,清康熙至乾隆刻本、抄本246种等。从版本类型而言,以刻本、石印本、铅印本为主,同时还包括一部分珍贵稿抄本、批校本等,另外还有部分木活字本、钤印本、套印本、影印本等。经普查统计,玉海楼藏书以乡邦文献和名家批校本为特色,虽然已不复旧藏,一部分珍贵古籍、孙氏父子批校本佚失或流散,但万幸的是,一批古籍善本和名家批校本仍然得以保存成为馆藏珍善本,如《墨子闲诂》(清孙诒让稿本)、《淮南鸿烈解》(明万历八年茅一桂刻本,孙诒让批校)、《说郛》(明抄本)等1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部古籍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在名家稿本、批校本中,主要以瑞安孙氏(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主,其中《春在堂杂诗》不仅是孙锵鸣批校本,更是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手稿本,记录了俞樾从杭州至福宁途中的风物、人事和感想,其中描写瑞安飞云江的诗词,从地方文化的角度来说尤为珍贵。此外还有周星诒、鲍廷博、林损、宋慈袌等名家或乡贤的批校题跋本,端木国瑚、黄体芳等的手稿本。
乡邦文献中,有宋代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的《止斋先生文集》《宋陈文节公诗文集》,叶适的《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序目》等,后孙衣言辑《永嘉丛书》系统收录陈傅良、叶适、周行己、许景衡等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著述。明代卓敬的《卓忠毅公遗稿》和林增志的《法幢自订年谱》也弥足珍贵。清代的瑞安学人著述,除了三孙五黄东瓯三先生的著作外,还有孙希旦、方成珪、曹应枢等乡贤的著述。馆藏方志30余种,有乾隆、嘉庆时期《瑞安县志》,《[乾隆]温州府志》,万历、乾隆、光绪时期《永嘉县志》,《[崇祯]泰顺县志》,《[同治]泰顺分疆录》,《[乾隆]平阳县志》等。此外,温州以外的方志有《[光绪]缙云县志》《[康熙]临海县志》《[乾隆]曲阜县志》等。这些乡邦文献和地方志书是研究瑞安历史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料,也为了解温州乃至浙南史学、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性工程,我们要以此次普查为契机,立足于馆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逐步建立古籍数字化资源库、完善古籍数字化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和阐发古籍所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充分发挥珍贵古籍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向参与普查一线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普查员,向所有在普查过程中给予支持指导的领导和专家,向本书的编纂人员,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同时,缅怀对玉海楼藏书进行前期整理、编目和保护的林志春、沈肇瑞、俞岳秋、李士干、潘知山等前辈,致以敬意,寄托哀思。
鉴于编纂者水平、经验有限,本目录中难免有脱漏讹误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陈钦益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