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传为商伊尹著,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汉代张仲景得而做广论,晋人王叔和撰次遗论成《伤寒杂病论》。民国时杨绍伊先生依据古训启示,于王叔和撰次遗论中进行辑复力求还原《汤液经》原貌,并由李鼎先生录稿。
《解读伊尹汤液经》由钱超尘先生提供底本,伤寒论经方大师胡希恕的传人冯世纶先生结合临床予以解读。《汤液经》原文由邱浩先生予以点校、注释,赵艳予以语译。
《伊尹汤液经》以传统经学考证研究经方传承,其功底之深厚,其观点之鲜明,其见解之独到,在中医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本书以胡希恕老师经方学观点,结合作者多年临床经方应用体会,对杨绍伊先生辑复的《伊尹汤液经》予以解读,以便广大读者理解该书,进一步研讨中医经方学术和发展中医事业。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类记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后世失传。20世纪70年代有张大昌献家藏敦煌传抄本《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谓“二旦、六神、大小”等六十方证为伊尹《汤液经》之主要内容(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亦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方证撰成《伤寒杂病论》之说),引起中医界很大轰动。中医学界对于《伊尹汤液经》(简称《汤液经》、《汤液》)撰写年代多无确论,多数学者认为不会出自殷商时期。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今天看来,该书的出版值得称赞和商讨。
值得称赞者,作者以深厚的经学功底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中张仲景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为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师承脉络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在编排条文时,他判断出哪些是商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即张仲景弟子整理其师的遗留论述),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值得商讨者,杨绍伊先生以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汤液》出自殷商,且标明伊尹著,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根据伊尹《汤液》原文论广,故伊尹《汤液》内容一字无遗保存于今传本《伤寒论》中。又分析《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类比,把条文分成:《汤液》原文、仲景论广、仲景遗论三类,辑复成《伊尹汤液经》一书。我们在称赞杨绍伊先生文字考证功夫水平极高的同时,应该考虑到:中医药学经典的考证,不但需要文字功夫,还需要临床实践验证、医理体悟思考。正如日本汉方大师汤本求真先生所述:“不问何种学术与事实,欲其相应而无毫厘之差如治数学者,只需专为理论之研究而已足,无所用其经验之知识。至于医学,则非单纯之理论所得而解决之,故不得不求于经验的结合。”
第一编 中医界对杨绍伊《伊尹汤液经》的关注
第一篇 李鼎回忆杨绍伊(节录)
第二篇 胡希恕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
第三篇 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节录)
第四篇 冯世纶《杨绍伊研究经方成绩斐然》
第五篇 冯世纶《试论经方的起源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六编 《考次汤液经序》解读
卷首
考次汤液经序
张仲景论广汤液经序
第七编 《伊尹汤液经》解读
汤液经卷一
汤液经卷二
汤液经卷三
汤液经卷四
汤液经卷五
汤液经卷六
汤液经卷末
附录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