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68 元
丛书名: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作者:曹尚银,曹秋芬,孟玉平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8/1/1
- ISBN:9787503893971
- 出 版 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S662.202.92
- 页码:35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国杏地方品种图志/“中国果树地方品种图志”丛书》是首次对中国杏地方品种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内容重点放在杏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特性和品种资源描述,包括资源调查地点、生境信息、植物学信息和品种评价等。资料完整,翔实,图文并茂,对杏地方品种科研与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杏地方品种图志》是“中国果树地方品种图志丛书”中的一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主持,南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国有济源市黄楝树林场、河南省信阳农林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院研究所、陕西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单位参加,组织全国数十位专家合作编写而成。
自2012年5月启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我国优势产区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以来,以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为首,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子课题主持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杏地方品种资源的广泛调查和重点收集工作,特别是在杏的传统栽培区域,如河南省的济源市、信阳市和辉县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吐鲁番市,山西省的阳高县和永济市等地,开展了长期的、多次的地方品种收集和植物学性状调查和样本、数据的采集,经过5年多的努力工作,终于取得了一大批特异的、濒临消失的杏树种质资源。作为项目任务的一部分,要求完成我国优势产区杏落叶果树栽培的地域分布、产业和生存现状调查,每树种发表相关科学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成一本考察著作。
2016年1月开始,启动了《中国杏地方品种图志》的撰写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起草撰写大纲,整理、收集品种资源调查资料和补充图片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开始着手撰写部分章节内容。2016年7月继续整理收集各片区调查数据和照片,撰写《中国杏地方品种图志》的初稿,经整理后目前共收录杏地方品种153份。2017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出版社,会同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中国果树地方品种图志丛书”第一次撰写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研究、讨论、确定了《中国杏地方品种图志》撰写大纲,明确了撰写格式、撰写任务、撰写时间和具体分工。最后,由曹尚银同志根据书稿情况,邀请有关专家审定并最终定稿。
《中国杏地方品种图志》是首次对中国杏地方品种种质资源进行比较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为研究杏的区域分布、品种类别及特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将对促进我国杏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产牛重要的作用。本书的写作内容重点放在杏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上,也就是品种资源的调查地点、生境信息、植物学信息和品种评价的描述。总体工作思路如下:①在果树生长季节,每年进行四次野外调查,分别采集杏的叶片、花、果实等数据和照片,以及在当地实际的物候期数据;②将全国分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5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一个调查组,每组至少15人,分3个小队进行调查;③各调查组查阅有关资料、走访当地有关部门,确定调查的县、乡、村、农户,进行调查;④组建专家组(14人),对各片区提出的疑难地区进行针对性调查。
本书总论主要阐述杏地方品种收集的重要性,区域分布特点,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方法,调查成果和种质资源的鉴定分析;各论是对收集的地方品种的具体信息进行描述,包括调查人、提供人、调查地点、经纬度信息、生境信息、植物学信息和品种评价,并配置相应品种的生境、单株、花、果实、叶片的照片。本书所配照片在总论中都一一标出拍摄人姓名,各论里照片都是各片区调查人拍照,由于人数较多,就不一一列出。开展工作时采用了分片区调查的方式,各片区所辖的范围如下:东部片区辖山东、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南部片区辖江苏、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西部片区辖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北部片区辖河北、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片区辖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本书收录的杏地方品种(类型)的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可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对杏地方品种保护、产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教授对本书撰写工作给予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林业出版社等单位给予多方促进和大力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我国优势产区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国家出版基金给予了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著者水平和掌握资料有限,本书有遗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及专家给予指正,以便日后补充修订。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前言
前言
总论
第一节 杏资源的起源与分类
一、杏的起源
二、我国杏资源的分类
三、我国杏种质资源分种检索表
四、杏各植物种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杏地方品种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我国杏地方品种资源的优势栽培区
一、华北温带杏产区
二、西北干旱带杏产区
三、东北寒带杏产区
四、热带-亚热带杏产区
五、西南高原杏产区
第四节 杏品种资源的研究现状
一、形态学方面的研究
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
三、孢粉学方面研究
四、授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五、同工酶学方面的研究
六、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
七、杏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
八、杏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各论
新疆火箭杏1号
永济杏1号
土乐大白杏
永济杏2号
永济杏3号
白大子杏
小红甜子
介峪口苦梅子
介峪口梅甜子
玫瑰红
长旺杏1号
长旺杏2号
长旺杏3号
长旺杏4号
长旺杏5号
长旺杏6号
长旺杏7号
西厢杏1号
骆驼黄1号
吴闫甜
扁扁甜
临东甜
阳兰甜
土乐杏1号
土乐杏2号
永胜胭脂红
永胜小白甜
土乐大红袍
朱皮李杏
里熟甜核
下留杏1号
上留杏1号
桃杏1号
桃杏2号
上留木瓜甜核
上留白木瓜甜核
常乐杏1号
贺家墓杏1号
贺家墓杏2号
神沟杏1号
俊文杏1号
俊文杏2号
俊文杏3号
俊文杏4号
俊文杏5号
俊文杏6号
阳高大接杏
阳高香白杏
阳高假京杏
阳高硬条京杏
阳高软条京杏
阳高桃接杏
阳高蜜杏
阳高优一1号
阳高龙王帽
襄垣大红杏
秦州大接杏1号
秦州张果园杏1号
张家川胭脂红杏
伊吾杏1号
伊吾杏2号
庙儿沟杏1号
庙儿沟杏2号
五堡红杏子1号
托克逊杏4号
新疆吐鲁番杏1号
树上干杏
武乡梅杏1号
武乡梅杏2号
三二六否
淳化梅杏
三原曹杏
阳高黄杏
关中红杏
麦黄杏
包子杏
穆家杏
端午黄杏
白沙杏
华县大接杏
房山二白杏
大巴达杏
北寨红杏
大黄扁杏
柴扁杏
慈母川龙王杏
苹果白杏
延庆香白杏
苏家坨串铃杏
房山杏2号
房山红桃杏
房山黄桃杏
龙泉务香白杏
龙泉务骆驼黄杏
房山拳杏
通榆县麦黄杏
通榆红杏
通榆大杏
新发杏
四条腿杏
桦甸杏
中寺大红杏
中寺李子杏
中寺银白杏
北车营大紫杏
北车营串枝红杏
东丰大黄杏
朝阳大拳杏
东丰嘎杏
东丰大杏梅
新发大杏梅
家杏
东丰李子杏
熊岳白果杏
中寺杏梅
熊岳关爷脸杏
邵原八达杏
羊屎蛋杏
约子杏
小麦杏
夏家冲杏梅
狗屎杏
黄粘核
白八达(白甜仁)
红歪嘴
黄沙杏
八里镇鸡蛋杏
圆接杏
偏脸
红粘核
八里镇羊屎蛋杏
面糟杏
杂面杏
小红筋
青色烂
甜筋杏
小红面杏
小满黄
小白沙
端午黄
厚皮
串串红
关公脸
红串铃
黄八达
粉蛋蛋
黄窝头
圪蹴门
迟黄
熟夏至
辉县胭脂红
黄筋杏
小红豆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各树种重点调查区域
附录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调查树种
附录三 工作路线
附录四 工作流程
杏品种中文名索引
杏品种调查编号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