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定  价:68 元

        

  • 作者:唐宋 著
  • 出版时间:2018/9/1
  • ISBN:9787507755244
  • 出 版 社:学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2 
  • 页码:19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7
8
5
7
5
5
2
0
4
7
4
  我从1972年开始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当时叫《中医学基础》,其内容和后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讲义不太一样,并包含有中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如四诊、八纲等。后来遵照***“教材要彻底改革”的指示,为适应中医药教育革命发展的需要,1973年6月国家组织了全国中医学院教育革命经验交流学习班。学习班经协商确定由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成都、湖北、辽宁、江西等22所中医学院分工协作,集体编写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外伤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18种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写单位的同志们认真负责,及时召开了各科教材协作编写会议,总结了中医院校教材改革的经验、教训,努力使教材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编写团队采取了领导、教师、学生三结合的编写方法,在保持中医学理论的系统性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完整性的同时,介绍了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注意切合中医学院培养人才的需要。1974年《中医学基础》试用教材出版了,内容包括绪论、阴阳学说、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理、诊法、辨证和治则8个章节。此次编写的试用教材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后来以此为蓝本,并参考1977年由北京中医学院牵头主编的《中医学基础》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在内容上增加了部分古代医学原文,充实了病机分析,为便于教学,删除了“常见症状鉴别诊断”一节,将结合临床实际的内容充实于有关章节,于1978年5月又再次出版了《中医学基础》教材。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开始,其间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教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也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1982年10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建立了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等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并编写了一套新的教材。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1982年4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尽量减少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
  这套教材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等32门,从此《中医学基础》就更名为《中医基础理论》了。后来内容虽然在不断修订,但大多只是章节上的调动、题目上的位置变化而已。所以,在我2000年退休以前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就是这样根据多次《中医基础理论》讲义的改革、变化,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讲课经验和体会,而不断修改、提炼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各专业和各层次都能使用的讲稿——《唐宋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数十年来,我用此讲稿讲授了不同的专业和层次的课程。讲授的专业有中医、中药、针灸、骨伤和中西医结合等,讲授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研究生、西学中班和中基师资进修班等。由于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时的多少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求也不同,我在讲课时会酌情增减其内容,但基本内容和重点章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用此讲稿授课,学生的反映普遍较好。他们认为讲授内容易懂、易记、比较全面。有些中基师资班的同学把我的讲课笔记和录音进一步整理成讲义,回原单位后继续教学使用。西学中的同学们反映也很好,如1977年我在原北京军区总医院讲课时,多数同学都是主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生,他们的反应是:本来在西学中期间准备抽出时间复习复习外语,以便将来晋职考试之用,后来听了我讲授的《中医学基础》,觉得内容丰富多彩,并能听得懂、记得住、学进去,况且这些理论对于搞临床实用价值很大,因此他们放弃了复习外语的想法,认认真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知识。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