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兽性,科学与伦理,地狱与天堂!
威尔斯极其著名、极其诡谲、极难捉摸的作品之一!
曾被改编成电影《亡魂岛》《冲出人魔岛》《拦截人魔岛》!
《莫罗博士岛》讲述了一个名叫莫罗的科学家,在一个无名的小岛上对各种动物进行活体解剖和器官移植,将其改造成兽人。这些兽人能直立行走,能讲话,具备人的某些特性,并且能够进行一些人类活动。莫罗试图对兽人进行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控制,却……《莫罗博士岛》从古老神话传说与当时争议颇大的活体解剖实验中汲取灵感,结合威尔斯师从赫胥黎的经历以及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从生物学角度构想出了“兽人合体”与“动物人化”的可能性……
★科幻大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百年科幻经典,从未如此之全!
★现代科幻文学的奠基者
★与儒勒·凡尔纳齐名的“科幻小说之父”!
★没读过凡尔纳和威尔斯,就不算真正读过科幻!
★百年经典,完美收录,万字导读,解析原著!
★名家主编,“中华译学馆”由莫言题字!
★早期科幻小说的集大成者!对科幻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18—2018,科幻小说200年!重读经典,回归本源!
生命因阅读经典更精彩
——《重读经典·科幻大师作品集》序
记得在三年前,有几位记者朋友来我家,说要看我的藏书。我和他们说,我的书不是拿来藏的,是用来读的。书架是开敞式的,架上的每一本书都像我的朋友,我都触摸过,阅读过,与之交流过,大部分书上还留下了我写下的或长或短的心得与体会。我喜欢读哲学,因为哲学探究人何以为人;我也喜欢读历史,因为历史阐明人何以成其为人;我更喜欢读文学,因为文学给人启迪,指明人何以丰富人生。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一句话,说人生“没有草图”。无论精彩与否,人生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那么,如何了解人生,领悟人生,创造人生,让有限的人生活出无限的精彩呢?
回望走过的人生之路,我发现自己命中与书有缘:读书,教书,译书,编书,写书,评书。人生之精彩,各有各的理解与领悟,况且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仿佛拥有了丰富的双重性,导向了无限的疆域。我的生命之花的确因书而绽放。我爱书,尤其爱经典。经典不应该是供奉在殿堂里的“圣经”,而应在阅读、理解与阐释中敞开生命之源。经典是读出来的,常读常新,在阅读与阐释中生成永恒的生命之流。
因为爱经典,所以我读经典,译经典。我译过雨果的《海上劳工》,巴尔扎克的《贝姨》与《邦斯舅舅》,参加翻译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翻译过已然成为经典的当代作家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沙漠》与《诉讼笔录》。我还组织翻译“法国文学经典译丛”,主编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夏多布里昂精选集》以及已经进入法国文学殿堂的著名作家杜拉斯十五卷本的《杜拉斯文集》。在经典的阅读与翻译中,我得到了双重收获:一是经典滋养着我的人生;二是通过我的翻译与阐释,也在参与经典的创造。为此,我说过一句话:阅读参与创造,翻译成就经典。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和老朋友吴文智先生经过多次交流,商定依托我主持的中华译学馆,组织全国优秀的翻译力量,译介一套《科幻大师作品集》,向广大读者倾心推荐威尔斯、凡尔纳、阿西莫夫等科幻文学大家的作品,一起重读科幻文学经典,让科学与幻想互动,拓展我们的想象世界,丰富我们的现实人生。有学者评论说:“科幻历来有两大经典主题,一为星际旅行,一为生命智能。前者以宇宙为舞台,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广度;后者以人为核心,探索生命自身生存的意义。”循着这两大主线,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把握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但在不同的科幻大师的笔下,会呈现出异样的精彩与深刻。我一直觉得,只要人类有梦想,文学就不会死。重读科幻文学经典,放飞想象,拓展生命的空间,相信你的人生会闪现出属于你的精彩光芒。
现代科幻文学的奠基者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自1818年《弗兰肯斯坦》问世以来,科幻文学已经整整走过了200个年头。200年来,科幻文学由浪漫主义催生的科学传奇逐步转变为由现实主义启发的现代科幻文学。作为将科幻文学由浪漫主义过渡至现实主义的一代大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自创作以来便在其别具一格的作品中融入对社会与科学的深刻思考,因而无论是在主流文学领域还是在科幻文学领域,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与地位。在主流文学领域,威尔斯曾先后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与阿诺德·贝内特、约翰·高尔斯华绥并称作“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三杰”。在科幻文学领域,威尔斯被称为“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与儒勒·凡尔纳并称作“科幻大师中最闪亮的双子星”。
一、走进威尔斯
1866年9月21日,威尔斯出生于伦敦城外东南部的肯特郡。父亲约瑟夫是一位园丁,同时也是一名职业板球手,后靠经营一家小店为生;母亲莎拉是一家名为“上花园”宅邸里贵妇人的女佣。父母低微的社会地位和童年清贫的生活使威尔斯深切体会到底层社会的艰辛。
7岁那年,威尔斯意外跌断了胫骨。在养病期间,他在酷爱阅读的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同年,威尔斯进入小学学习,阅读的兴趣伴随着他进入接下来的学生时代。10岁时他开始对写小说、画插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77年,他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成了跛子。这次事故产生的高额医药费使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家庭的收入越来越不足以支付孩子们的读书费用。两年后,13岁的威尔斯便早早进入社会谋生。
1880—1881年,威尔斯先后做过布店伙计、药店学徒、信差和小学助教,但都没做多久就被辞退。被辞退后,威尔斯便来“上花园”投靠母亲。而他就是利用在“上花园”这短短的接触上层社会的时间,琢磨出了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方法,并通过宅邸丰富的藏书,阅读了诸如伏尔泰的散文、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对其后来思想及文学创作具有启发作用的名家名著。在这期间,威尔斯还接受了不系统的教育,在一所中学寄读,以高于同龄人的禀赋学习了各种基础科学知识。
1883年,在最后一次做学徒后没多久,威尔斯想重回校园当助教。他曾经寄读的那所中学的校长很欣赏威尔斯,主动给他提供了职位。在当助教期间,威尔斯既是教员又是学生。在校长的热心协助下,他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便修习了文学、数学、地质学、无机化学、物理学、天文学、人类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不但通过了考试,还获得了奖学金。
就在优异的成绩换来奖学金的回报时,英国教育部门下发了一则通告:集合各地科学教员,统一组织到科学师范学校(后来的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教师训练班”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当时这所学校恰好有一定的免费生名额,且每人每星期还能得到生活补助。对于一直在贫困中挣扎的威尔斯来说,这是一次从底层社会翻身的契机。
1884年,18岁的威尔斯顺利进入科学师范学校学习。这一年最令他兴奋的是他的生物学教师由大名鼎鼎的“达尔文斗士”托马斯·赫胥黎担任。在自传中,威尔斯曾饱含钦佩地回忆道:“他用一种清晰而坚定的声音讲解着,不慌不忙,也不踌躇,不时转身在后边黑板上画些图解。在他继续讲之前,常常要把手指间的粉笔灰拂得干干净净,他是颇有洁癖的……由赫胥黎任教的生物学课程,在性质上是纯粹而精确地属于科学的。他除了充实、研究、完成在他范围内的知识以外,没有其他(如经济利益上的)目的……”
然而,之后两年所修的物理学、地质学课程,由于教师授课的枯燥乏味,威尔斯的学习热情消耗殆尽,他将这种热情逐步转移到了创作上。在一次学生辩论会上,威尔斯偶然听到一个关于四维时空的宇宙理论的新观念,这对于当时的物理学宇宙观可谓一种新见解。他把握住了这种思想,在将其作为《时间机器》的理论设定基础之前,尝试着写了一篇题为《刚性宇宙》的思辨性论文。在大学期间,他还创办并主编了名为《科学学派杂志》的刊物。在1887年的学年测验中,他因地质学成绩不及格,没能在当年拿到学位,只好放弃学业回去教书。在教书期间,威尔斯曾试图锻炼瘦弱的身体,却伤病不断。他在一次足球比赛中遭到撞击,导致肾破碎和肺出血,被迫辞去了教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威尔斯静心休养,并全身心投入写作。
1888年,受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的影响,威尔斯在《科学学派杂志》上连载了一部名为《时空长河中的寻金羊毛者》的小说,这就是他的成名作《时间机器》的前身。
1890年,威尔斯通过了伦敦大学的考试,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随后,他开始在大学函授学院教书,并尝试着给期刊与报纸投稿。他的《独特之物的重新发现》一文很快经由一个名叫弗兰克·赫里斯的编辑发表到了《半月评》上。威尔斯深受鼓舞,于是乘胜追击,将《刚性宇宙》一文寄出,并很快被赫里斯主动约见。赫里斯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对《刚性宇宙》所涉及的四维时空理论的费解,并将论文底稿就此销毁。直到1894年,当赫里斯成为《星期六评论》主编后才回忆起那篇稿件的价值,又悔不当初地向威尔斯约稿,并使其成为期刊的长期撰稿人之一。
这一阶段的威尔斯除了教师的身份外,还成了伦敦的一名记者。他担任的是类似今天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对各领域的问题发表看法,甚至对通灵术也有见解。可以感受到的是,那时的他力图通过独到的理解力将科学知识加以通俗化表达,通过敏锐的察觉将社会问题予以深刻化呈现。
1893年起,在做新闻记者的同时,威尔斯开始在伦敦各类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评论以及各类主题的文章。这一年,威尔斯在工作的压力下又一次咳血,不得不在病床上休养数周。他最终决定放弃教学工作,专攻写作。
1895年,威尔斯开始在《新评论》上连载《时间机器》,并于同年结集出版。《时间机器》为威尔斯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以此为起点,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
威尔斯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并于1903年受邀加入费边社,参与英国的社会主义改良运动,与萧伯纳等人结为好友。但最终因政见分歧而分道扬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斯参与了国家联盟活动,前往各国访问并宣扬“世界国”理念,他的采访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轰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威尔斯用一年时间编写出了100多万字的《世界史纲》,这部历史著作一经问世,便使威尔斯名气大增,它的销量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的数十年都位列前茅。
诚如布赖恩·奥尔迪斯所言:“到了30年代,小说家威尔斯让位于世界名人威尔斯。他成了一个大名人,忙于规划一个更好的世界。他同高尔基交谈,与乔治·萧伯纳斗嘴,飞往白宫与罗斯福会谈,或者飞往克林姆林宫与斯大林会谈。”
1939年,73岁的威尔斯给自己写了一句简短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我警告过你们。”这句墓志铭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人类未来、科学未来的关注和担忧,也表明他的科幻小说具有警示灾难的意义。
即便是到了将要踏上人生归途时,威尔斯仍旧热心于公共事务。1946年8月13日,威尔斯在伦敦病逝,享年79岁。
个人之于宇宙犹如一粟之于沧海。威尔斯知道,无论走访多少国家,途经多少城市,结交多少名人,其所能带来的影响、留下的印迹与书籍传播的力量相比都将是微不足道的。书籍作为那个时代的最佳思想载体,有着无可比拟的延展性,而思想对于人类塑造文明、改变周遭环境的启迪无疑引领着我们一路走到了今天。
二、解读威尔斯
在威尔斯所处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划时代发明目不暇接,引发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空前变革。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帝国主义殖民地扩张与争夺空前激烈,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劳资冲突不断加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威尔斯以其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深刻的思想性、超凡的预见性及卓越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一部部引人入胜的科学传奇,开创了“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反乌托邦”等一系列题材的范式,并在作品中融入了富有预见性的观点和对人类社会深刻的洞察。
本套丛书选取了威尔斯最具代表性的中长篇科幻小说和短篇小说。这些中长篇科幻小说有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也包括一些稍显冷门但仍然很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有广为流传的科幻经典《时间机器》和《隐身人》,也有知名度极高、曾在美国引起巨大恐慌的《世界大战》,还有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的《莫罗博士岛》和《神食》,更有启发了“反乌托邦小说三部曲”的《昏睡百年》和影响了C.S.刘易斯“空间三部曲”的《月球上的第一批来客》,以及预言了原子弹的《获得自由的世界》、预言了“空中战争”的《大空战》、与《世界大战》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人来自火星》、威尔斯的第一部乌托邦小说《彗星来临》和寄托了威尔斯后期乌托邦理想的《神秘世界的人》。威尔斯的中长篇科幻小说读者并不陌生,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而他的另一类短篇小说名篇,如《水晶蛋》《盲人乡》等则知者较少,但在他的整个创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下面按威尔斯创作这些作品的时间顺序做以介绍。
威尔斯把科学幻想和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深切的忧患意识关注人类未来和科学未来。其远见卓识的抗争意识与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又体现了其不囿于特定时空的超越精神。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体现了在所处时代对人类未来的想象与思考,其思想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与文化土壤,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从其生活的时代出发,取其精华,对所涉及的政治性、思想性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与择弃。
三、重读威尔斯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以前读过的东西,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会带来发现。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懂了,当实际读时,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就是这样的经典。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有密切联系的文学类型,犹如一架人类的望远镜,遥望着浩瀚的天河,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对社会的潜在影响进行提问、预测、探讨与思辨——这亦是现代科幻小说的核心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源头正是威尔斯。
威尔斯所处的时代正值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他出生的那一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他逝世的那一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掀开了信息时代的序幕。其人生横跨的两次工业革命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科技、政治、经济的变迁使得世界发生着难以想象的变化。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威尔斯对科技前景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可信的分析与预测,对当时的诸多问题都有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他一方面肯定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当科技被枉顾伦理道德之辈利用时,人类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除了创作针砭时弊、充满寓言色彩的作品外,胸怀社会改良理想的威尔斯还身体力行地参与政治活动。尽管威尔斯的作品及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无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生平背景,以及艺术想象、科学警示、社会批评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得威尔斯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恒久的生命力。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文明又一次面临重大拐点,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各项重大技术创新即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壮阔、势不可挡的巨变。作为曾经变革浪潮的亲历者和预言者,威尔斯在作品所展现出的预见性和对科技、社会问题的思索,在照亮那个时代的同时,也冥冥中关照了人类未来相似的发展境遇。也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需要去聆听这位科幻先知的思想,去感受现代科幻小说发轫阶段所寄托的希望与沉思,去体会在激荡的洪流中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与信念。
或许,当1895年威尔斯写出《时间机器》的那一刻,他便真的发明了一台“时间机器”,并乘着它到达了未来,带回了警示的讯息。后世的科幻作家无不踏着这位前辈的脚印,乘坐这台机器,开启了一次又一次抵达未来的旅程,捎回一封又一封来自未来的信,谱写了科幻200年间一段又一段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乐章。如今,与未知同行的这一代人,或许很渴望也有一台这样的“时间机器”,以便到达未来一探究竟,用更有远见的视野指导今天的生活。若真是这样,拜访这些乘坐过“时间机器”的科幻作家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然,最应该拜访的当然是那个发明了“时间机器”的人。他是社会科幻的领路人,更是现代科幻的奠基者,他是H.G.威尔斯。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GeorgeWells,1866.9.21-—1946.8.13)
★先后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三杰之一。
★一生着作100余部,多种科幻题材的开山鼻祖,开创了“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反乌托邦”等现代科幻小说的主流话题。
★社会活动家,曾与列宁、斯大林和罗斯福等会面。
★1895年,《时间机器》出版,该年被认定为“科幻小说诞生元年”
★预言了空战和原子弹。
★与儒勒·凡尔纳一起,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新时代。
生命因阅读经典更精彩
——《重读经典·科幻大师作品集》序/ Ⅲ
现代科幻文学的奠基者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Ⅶ
引子 / 1
第一章 在救生艇里/ 3
第二章 去往无名岛的人/ 7
第三章 怪脸/ 11
第四章 船上夜谈/ 17
第五章 走投无路/ 22
第六章 满脸兽相的船员/ 27
第七章 上锁的门/ 33
第八章 美洲狮的哀号/ 39
第九章 林中怪物/ 43
第十章 人的哀叫/ 54
第十一章 追捕/ 59
第十二章 诵唱法规/ 66
第十三章 谈判/ 76
第十四章 莫罗博士的解释/ 82
第十五章 兽人的情况/ 95
第十六章 兽人尝到了血腥味/ 101
第十七章 灾难/ 116
第十八章 找到了莫罗/ 123
第十九章 蒙哥马利的“假日”/ 129
第二十章 独陷兽人群/ 138
第二十一章 兽人的退化/ 145
第二十二章 单舟孤旅/ 158
原书注 / 162
H.G.威尔斯年表/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