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新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卓越学术文库
定 价:69 元
丛书名: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项目
- 作者:岳德常 著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564550202
- 出 版 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03
- 页码:23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阐释与寻找现实问题的解答结合起来,通过对“格物”“诚意”“慎独”“中庸”“君子之道”“挈矩之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儒学关键词的深入阐释,深入研究了儒家“大学之道”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关系,提出了“‘大学之道’即是人类精神成长之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大学之道’的实现”“共产党人是‘大学之道’的真正实现者”等新论断,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定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评价问题,在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争论激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解答,关系到中国人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观念、精神上的理念价值观。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功的事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国人民命运带来的转变的成就表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最科学的态度和最正确的立场还是毛泽东同志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态度和立场,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年来,知识界、思想界按照这个思路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岳德常同志的这本书也遵循了上述思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大学之道”进行了深入阐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无法割断,尊重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泱泱大国应有的理性选择。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直到今天,“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富有特色的文化理念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历久弥新。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毛泽东同志在70年前曾指出,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还是小学生。”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狭隘民族主义拒绝接受一切外来文化,作茧自缚、抱残守缺;民族虚无主义则数典忘祖,对传统文化持抛弃态度,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种种现实表明,正确对待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无法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使它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深入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规律,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无批判地全部照搬,尤其不能接受任何封建的毒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并不具有独立的历史,文化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史的反映。任何文化都有其物质基础,儒家所主张的“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是为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而辩护的,它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基础上的封建等级制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相适应。当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的时候,农耕文化因落后而被批判和解构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变迁,“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中国的封建社会较长,封建文化的转化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17世纪即明朝末年开始,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国仍然停滞在封建社会中。清朝虽然出现了几个短暂的太平盛世,但这并不能掩盖封建社会的文化日益衰败的总体趋势;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陷入了总危机。落后就要挨打,不想在落后中沉没,就要在抗争中崛起。伴随着近百年来抗争史、生产社会实践史,中国文化紧紧围绕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复兴中华这一主题而展开。今天,中国已经摆脱了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然而,传统文化的某些落后方面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小农经济、宗法制度下的封建文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人的心理、性格,人格上的圆滑、伪善,社会关系中的“面子”“人情_,价值追求上的官本位、个人崇拜、”祖宗之法不可变“等,仍然无形地牵绊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不回避、不护短,在反思、清理、批判中不断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岳德常(1952.10~),河南省商城县人,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上山下乡,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92年任郑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1997年后历任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民侨外工委主任,郑州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2013年退休后,来到黄河科技学院从事国学经典研究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道德经>新诠——道即价值体系论》《<大学·中庸>新诠》《政治学王冠上的宝石》《闻道勤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进化论》,现任黄河科技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导言 从“大学之道”的深入诠释入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凸显“大学之道”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之道”即是人类精神成长之道
三、拒绝“大学之道”的人无法正确评价“大学之道”
四、共产党人是“大学之道”的真正实现者
五、“国学”即“人学”
第一章 《道德经》:“大学之道”的先驱
一、《道德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二、人类精神进化经历了四个哲学范式
三、《道德经》很早就进入了第四级范式
四、老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五、中国共产党人是老子理论的落实者
第二章 《论语》:“大学之道”的首批践行者留下的足迹
一、《学而章》新诠
二、《唯女章》新诠
三、《民可章》新诠
四、结语:要正确解读《论语》,先要走上“大学之道”
第三章 《大学》《中庸》:儒学的精髓
一、“大学之道”的由来——《大学》与《中庸》
二、对“大学之道”的新诠释
三、“大学之道”的当代价值
四、“大学之道”的启示——遵道而行,不虚此生
第四章 “君子之道\":“大学之道\"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一、“君子”一词的来源
二、“君子”的本质特征:遵道而行
三、所谓“遵道而行”,即是沿着“大学之道”向上走
四、成为一位君子,对我们个人有哪些好处
五、把自己塑造成君子,现在应当是时候了
六、遵道而行,把自己塑造成君子
七、君子在“志于道”的同时,还向往诗意的生活
第五章 “挈矩之道”:与“大学之道\"相配套的行为法则
一、关于“挈矩之道”的介绍
二、“挈矩之道”是与“大学之道”相配套的行为法则
三、“大学之道”与“挈矩之道”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
四、我们怎样坚持“挈矩之道”
第六章 “天人合一”:“大学之道”的目标
一、“天人合一”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二、从儒学源头寻找“天人合一”的真义
三、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四、对“天命”的追求使中华文明优越于西方文明
五、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深入认识并实现人的“天命”
第七章 “知行合一”:“大学之道”的关键环节
一、王阳明生平介绍
二、“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王阳明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四、“知行合一”对于当今人类的重要意义
五、在攀登“大学之道”的过程中理解王阳明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大学之道”的实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图解人类精神的进化历程
三、马克思主义在“大学之道”中的位置
四、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正好可以互相补充
五、在“大学之道”的总体框架下实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
第九章 “大学之道”属于全人类
一、“大学之道”为人类打开了进入自由王国的大门
二、“大学之道”必然指向共产主义
三、中华民族承担着引导人类走上“大学之道”的“天命”
四、所有的人都应走上“大学之道”
第十章 攀登“大学之道”与推进理论创新
一、理论创新的源头在于理论家在“大学之道”上的攀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三、新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文明的返本开新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