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叙事——中国特色政治、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分析
定 价:55 元
- 作者:姚洋 席天扬 主编
- 出版时间:2018/10/1
- ISBN:9787543229198
- 出 版 社:格致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16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本书使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学术语言,阐释中国制度、模式和道路,其主旨是基于多学科的研究视域,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不同的理论维度,来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体制的法理原则、政治基础、经济绩效和治理逻辑。所谓 中国新叙事,是试图构建一种创新性的语言,阐述中国特色政治、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使得中国道路和模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叙事,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中国的故事。它在逻辑上涵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治国理政智慧,自鸦片战争以来全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体国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现代化国家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同时面向未来,体现着继往开来,为实现两个百年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愿景。
从理论失语的尴尬境地,转为树立理论自信、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学术话语体系;
突破理论界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局限,即局部问题的实证或政策性研究,关注重大基本理论命题;
使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学术语言,阐释中国制度、模式和道路;
让中国道路和模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叙事,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中国的故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是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学术语言,阐释中国制度、模式和道路的作品。本书的主旨,是基于多学科的研究视域,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不同的理论维度,来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体制的法理原则、政治基础、经济绩效和治理逻辑。
所谓 中国新叙事,并非对现实的简单描摹,也不是空谈理论的镜花水月,而是试图构建一种创新性的语言,阐述中国特色政治、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使得中国道路和模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叙事,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同于占据国际主流的、后冷战时代的民主叙事和基于华盛顿共识的新自由主义叙事,也不同于20世纪历史上的革命叙事和基于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叙事。这个叙事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在逻辑上涵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治国理政智慧,自鸦片战争以来全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体国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现代化国家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这个叙事也必然是面向未来的,体现着继往开来,为实现两个百年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愿景。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离不开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现实感、有价值的理论,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相勾连。古人云,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这些目标和问题的提出,为国内学术理论界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者的研究自有其视野,学术研究成果不等于国家意识形态和执政党的理论,但学术应该呼应时代脉搏,以社会现实的重大关切作为问题的聚焦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学者、特别是哲学和社会科学学者研究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内学术理论界在树立理论自信、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学术话语体系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尽管当代包括哲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在方法论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在不少领域获得了国际影响,但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理论界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仍以对局部问题的实证或政策性研究为主,缺乏对于重大基本理论命题的关注。更严峻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面临一种理论失语的尴尬境地。传统官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术语因其与现实脱节而显得缺乏解释力和吸引力,迫使中国问题的研究者从当代西方主流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寻找理论概念和解释框架。这就造成两个结果:其一,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以对西方主流学术理论观点的验证或回应作为其学术价值的锚点;其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结论往往需要以西方主流学术理论观点作为其评判的尺度。用英文写作的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反映中国发展的进步、优势或政策的正面效果的研究,就容易受到挑战和质疑;而暴露中国的问题和缺点,乃至故意抹黑中国的研究,发表起来更容易,甚至会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追捧。我们认为,一个失语的话语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学术理论界需要在中国问题和中国模式上发出声音,构建具有理论自信的新叙事。这种新的理论话语,需要以中国问题的主体性为首要原则,同时,又不回避西方主流理论的概念和话语,而是积极进入其中,发展与之对话和辩论的交互理性。本书就是这个努力的一个尝试。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和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同时担任《经济学季刊》主编,金融40人论坛成员。获2009、201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届和第二届浦山国际经济学奖(2008年、2010年)、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08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政治经济学、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
席天扬,纽约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系统叙事
1 理解中国共产党体制
2 超越自由主义民主:儒家的启示和当代的实践
3 可信承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4 法治民主及其概念分析
政治治理和绩效:经验性叙事
5 官员引领发展
6 官员调动的收获、代价与改进方向
7 弹性任期、政绩压力与中国增长奇迹
8 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周期
9 基层政府如何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