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为我国西南地区杂交水稻的优质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全书共分9章,分别为:丘陵区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品质与植株性状关系、杂交稻品质鉴评的改良方法与品质鉴定、气象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杂交稻优质高产的生态布局、农艺措施对稻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收割期与凉晒技术对整精米率的影响、代表性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
前言
四川盆地(含重庆市),现有稻田266多万hm2。其中,杂交中籼迟熟品种(组合)种植面积占90%以上,其产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平均产量已经超过75t/hm2;但由于水稻灌浆期气温较高,特别是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规律性的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的高温伏旱,促使杂交中稻稻谷高温逼熟,以致本来稻米品质就差的杂交中稻则变得更劣,主要表现为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普遍较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虽然人均消费口粮由1990年全省249kg,逐年减少到2015年的200kg以下,但对优质稻米的需求量却越来越大,每年需从省外调入东北大米、汉中大米等优质稻米40万t以上,这表明改善稻米品质是四川盆地水稻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迄今为止,我国有关水稻高产(强化栽培等)、肥水高效利用(精确定量栽培、三定栽培)和轻减省力栽培(抛秧、直播稻、机插秧)等方面成果丰硕,虽然提高稻米品质方面的研究文献众多,但真正形成系统性优质高产栽培的研究成果极少。稻米品质除了受品种自身遗传基因的控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的影响。关于稻米品质与生态条件、土壤水分、栽培措施和品种特性的关系,国内已有较多研究。如随着海拔高度升高,稻米品质有变优的趋势;随着种植季节推迟,水稻灌浆期气温越低,米质总体越好,但不同品种间及品质性状间的表现不完全一致。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稻米品质均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施氮量间存在互作关系。施氮主要影响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但结论不一致;全程深施肥能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及味度值,N、P、K配施和分次施氮有利于提高米质。稀植有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粒率的作用,但与品种间的库源结构有关。垄畦栽培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较好。以上研究对指导大面积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四川盆地生态条件下,至今未形成真正意义的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因此,2000年以来,作者所在课题组先后在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四川省应用基础、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四川省财政基因工程等项目的资助下,历经18年,针对四川盆地的生态特点,分别就杂交中稻组合优质高产的生态适应性、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间接评价方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与示范推广。
在上述大量研究资料基础上,撰写了《杂交水稻优质品种的鉴评方法与优化栽培》一书,旨在为我国西南地区杂交水稻的优质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全书共分9章,分别为:丘陵区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杂交水稻品质与植株性状关系、杂交稻品质鉴评的改良方法与品质鉴定、气象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杂交稻优质高产的生态布局、农艺措施对稻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收割期与晾晒技术对整精米率的影响、代表性品种的优质高产栽培、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技术集成与应用。本书力求概念准确、文字简单明了、内容表述通俗易懂。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加之撰写时间仓促,以致书中错误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本书利用了作者18年公开发表的近40篇研究论文和部分即将发表的相关研究资料。张林、朱永川、王贵雄、刘茂、周兴兵、蒋鹏、郭晓艺、孙园园、范昭能、任道群、唐玉明等专家或同事,先后与作者共同参加了部分试验研究与示范工作,特此一并致以真诚的感谢!
著者2018年4月
徐富贤,男,1965年1月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以来长期从事杂交水稻与再生稻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生理、生态及耕作制度研究。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3部。
第一章丘陵区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2001年以来粮食生产概况
二、对我国粮食总产量产生重要影响的作物类别与地区
三、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关键因素
四、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总产的策略
第二节丘陵区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农村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农业机械服务企业势在必行
三、推行大幅降低水稻生产成本的高产高效理念
四、现代水稻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转型时期的水稻生产需求
一、对水稻品种的需求
二、对肥料的需求
三、对本田技术的需求
四、对加工技术的需求
五、对国家政策的需求第二章杂交水稻品质与植株性状关系
第一节杂交中稻品种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
一、25个杂交中稻组合齐穗期的源库比、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及灌浆速率等性状表现
二、库源结构对稻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的影响
三、杂交中稻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达国家各级优质米标准的组合着粒数预测
第二节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与籽粒及穗部性状的关系
一、影响稻谷整精米率的关键因子分析
二、整精米率优质组合的籽粒及穗部性状预测
第三节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差的因素分析
一、杂交中稻的碾米品质表现
二、杂交中稻品种整精米率差的因素分析
三、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改良途径
第四节杂交中稻组合的品质表现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一、各杂交组合间的产量与品质表现
二、杂交组合间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第三章杂交稻品质鉴评的改良方法与品质鉴定
第一节杂交中稻稻米垩白测定方法的改良
一、精米、整精米及碎精米间的垩白度比较
二、稻米垩白测定方法的改良
三、利用垩白粒率预测垩白度方法的验证
第二节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因子及其间接鉴定方法
一、影响整精米率的关键因子分析
二、整精米率间接测定方法的建立
三、整精米率相关性状值分级的准确率验证
第三节杂交中稻稻谷产量与整精米率双高组合的鉴定
一、杂交中稻组合间产量、穗粒结构与整精米率
二、结语与结论第四章气象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第一节灌浆期气温对籼型杂交中稻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
一、灌浆期日均气温与整精米率的关系
二、灌浆期气温影响整精米率的原因
第二节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籼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一、播种期对稻谷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二、灌浆期气象因子对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的影响
三、灌浆期影响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关键气象因子
第三节不同生育阶段的气象因子对米质的影响
一、不同播种期下的水稻的生育期与各生育时段的气候因素状况
二、品种、播种期及栽培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三、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分析
第四节杂交中稻品种、栽培方式与气候因子对稻米蛋白质的影响
一、气候因子、品种与栽培方式对稻米蛋白质的影响
二、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分析
第五节杂交中稻优质组合的生产适应性
一、生育期表现
二、产量表现
第六节再生稻米质优于头季稻的机理
一、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其与头季稻米质的关系
二、灌浆期日均温与日照时数对米质的影响
三、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粒形及灌浆期的日均温比较第五章杂交稻优质高产的生态布局
第一节四川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布
一、优质稻齐穗期与其影响因素间回归模型的建立
二、优质稻齐穗期的确定及空间分布
三、齐穗期后灌浆结实期间日均气温差异及空间分布
四、齐穗期后灌浆结实期间日均太阳辐射差异及空间分布
五、稻米品质生产区域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布
第二节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不同土壤类型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二、不同气候条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三、不同品种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第三节不同地域杂交中稻米质变异的预测模型
一、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二、稻米品质在不同地点种植的品质性状预测
第四节杂交中稻产量的地域差异及其高效施氮量研究
一、不同试验地点不同施氮水平下稻谷产量及其穗粒结构
二、西南区水稻氮素高效施用量的预测
第五节优质杂交中稻渝香优203不同地域的高产高效磷钾施用量
一、各试验点施肥处理的产量表现及其高效施肥量
二、产量及磷钾高效施用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第六节优质杂交中稻渝香优203的米质环境和施肥的关系
一、稻米品质在试验地点和施肥水平间的差异性
二、6个生态点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米品质达标状况
三、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因子分析
第七节杂交中稻籽粒性状在不同生态区和施氮水平下的变异
一、试验地点、品种及施氮量对籽粒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
二、引起籽粒性状变异的关键因子分析
三、籽粒性状对千粒重和籽粒充实率的影响第六章农艺措施对稻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第一节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对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影响
一、超稀栽培与产量、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关系
二、水稻超稀植影响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作用因素分析
三、灌浆期施氮对结实率、整精米率的影响
第二节施氮水平对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
一、两种施氮水平下的整精米率变异与组合间穗粒数关系
二、施氮水平间整精米率变异受组合间穗粒数影响的原理
三、在较高施氮水平下整精米率不下降的组合类型
第三节稀植足肥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整精米率的作用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
一、18个组合在两种栽培方式下的稻谷产量和整精米率表现
二、小穗型组合适宜稀植足肥栽培的因素分析
三、适宜超稀栽培杂交组合的穗粒数预测
第四节杂交中稻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一、试验研究方法
二、主要试验结果
第五节适宜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中稻品种特征
一、两种施氮方式下20个杂交组合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表现
二、影响前氮后移的增产效应的杂交组合的关键产量性状
三、穗粒数较少品种适宜前氮后移施肥法的原因分析
四、适宜前氮后移的杂交组合穗粒数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