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和这几个“文学大师”:闻一多、梁实秋、郁达夫、林语堂……
定 价:50 元
- 作者:王锦厚 著
- 出版时间:2011/6/1
- ISBN:9787561453360
- 出 版 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6.6
- 页码:38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鲁迅与郭沫若,与梁实秋,与林语堂,与高长虹,与周作人;郭沫若与鲁迅,与胡适,与沈从文,与萧乾;周扬与胡风,与冯雪峰,与丁玲;丁玲与周扬,与沈从文;萧军与刘芝明,与宋之的……这些恩怨都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剧烈变化,“恩怨情仇”也不断发生变化。探其由来,往往是由文艺思想、创作方法之争而演变为意识形态之争,进而演变为党派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
梁实秋与鲁迅的“纠葛”、“论争”的演变可谓一个典型。因此有人将它视为中国现代文艺斗争的缩影。梁、鲁“论战”到底是如何演变的呢?我们不妨作一点解析,也许不无益处吧!
毛泽东论郭沫若
闻一多与郭沫若
共同创造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恭维他一辈子”与“向鲁迅忏悔”
由庄子礼赞转而为屈原颂扬
旗帜鲜明地相互支持
从《闻一多全集》到《管子集校》
由郭沫若纪念闻一多想到舒芜——为纪念闻一多诞辰百年作
附录:用闻一多鲜血写成的条幅
梁实秋与郭沫若
《评论》的“辄愤”与“喜若发狂
“足慰平生的相晤”
初露锋芒的“辩驳问难”
一次迟到的“纪念”
林语堂与郭鼎堂
从办《论语》大赚其钱说起181
合串着三堂会审的喜剧
据牛角负隅终生
郁达夫与郭沫若
产生创造社的两大原动力
“非要我来牺牲一下不可”
和鲁迅的携手合作
郭沫若归国抗战与郁达夫的奔走
为中华民族保持良心与清明
王礼锡与郭沫若
小序
爱国主义者的楷模
实践唯物史观的先驱
开拓新诗道路的闯将
编《风雨六十年》随感
“两个中国之命运”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笑谈《姚雪垠希望身后发表的谈话》
缅怀两位郭研先辈——楼适夷与戈宝权
还没有最后完成的论文——纪念王瑶先生逝世一周年
附录:人格的力量——读《韩愈全集校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