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栏目设有中国美学史论中国美学思想家研究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研究中西比较美学美学书评等;每期也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企业美学等。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挂靠文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每期排版字数约28万;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栏目设有中国美学史论中国美学思想家研究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研究中西比较美学美学书评等;每期也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企业美学等。本刊编者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新一代美学学者打造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和中西美学的交流做出一点贡献。
主编的话
15年前,我为创办《中国美学》逐级申报,费尽周折,无果而终;15年后,作为企业家的老学生崔强鼎力相助,让我重拾早已冷却的希望。
本集刊希望为发掘中国古代美学的优质资源、梳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脉络、促进中西美学的交流互动做出一点贡献,研究领域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以及中西美学比较,栏目设置亦以此为基准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本集刊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同时面向青年学者征集稿件,试图为新一代美学学者提供一个尽管不大但却有价值的学术平台,为推进中国美学研究凝聚新生力量。我们深知创始阶段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但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总会蹚出一条路来。
这里将旧著中的两段话移过来,以表达本集刊对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信念和期望:
20世纪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开始向中国介绍德国近代美学,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一百年来,我们更多地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美学,而向西方介绍中国美学,我们却做得很少。这种状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应当有所改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长期被边缘化的中国文化逐渐向时代的中心位置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本身就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独特性和能够为世界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特殊价值。
中国美学与中国文化是相通的,但这个相通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美学作为理论思维能够对具体的文化现象做出提升概括,而是说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那种对灵魂与肉体合一的永生意念,那种在自然物态中体悟诗韵节律的生命意识,那种将天象展现在人间的人生理想,那种圣境不离凡俗的个体人格等,一句话,中国人在此岸中追寻彼岸的超越精神,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天道提升的强大执着的世俗稳定感,将通过历史的更新而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中国美学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而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同时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邹 华
2015年12月9日
邹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美学史论
原始宗教与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生成【廖雨声】
汉唐期间全性合生审美意识的演变【杨 洋】
重建中国美学史观的认知性维度【杨 宁】
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间组合规律及其文脉的发现【杨继勇】
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美的显现模式【杨江涛】
中国古典美学思维特性的三种界定【李增杰】
顿悟的美学内涵与意义【杨 涛】
中国美学思想家研究
《老子》上德论中德性之得与德性之德的关系【孙振玉】
王弼《周易注》的通感说与其美学蕴藉【吴 鹏】
朱熹的美善观【房玉柱】
中国文艺美学研究
浅析晋唐之间隐逸精神的变迁与衰落
对陶潜《归园田居》和王维《山居秋暝》的美学考察【李 瑛】
隐士哲学与骑驴诗人小议
以《孟浩然骑驴图》题画诗文为例【王晓明】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的困境【韩宝江】
钱穆文学美学思想研究【宋 薇】
世情小说中花园空间的美学意蕴【王 譞】
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研究
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三种视角【张翠玲】
论魏晋清谈的几个基本问题【李修建】
论李白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真【陈 皛】
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探究【刘桂荣】
书坊出版业与宋诗审美趣味嬗变【尚光一】
李渔的生活美趣【刘红娟】
释皎然茶道的美学意蕴【贾 静】
中西比较美学
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审美特点【邹 珊】
《北京审美文化史》书评
北京审美文化的渊源【郭大顺】
山野玫瑰、太阳飞鸟和石玉群龙的交汇融通之美
读《北京审美文化史》【姚文放】
北京审美文化的历史解读【冯 蒸】
北京审美文化全景读《北京审美文化史》【王旭晓】
中国地域审美文化史的新建构
评邹华教授新编《北京审美文化史》【王汶成 刘绍静】
《北京审美文化史》北京文化灵魂的再发现【王纯新】
《中国美学》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