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共16章,包括绪论,分析化学中的误差、数据处理及质量保证,分析测量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的分离方法,化学分析概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沉淀平衡与沉淀分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电分析化学法,色谱分析法和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每章后有精选的思考题、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另附有相关的英文与希文的符号及缩写、参考文献和附录。
《分析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可作为高等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地质、农林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及考研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自学者阅读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分析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特色:
优化整合,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作为一个整体,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共性与个性
着重阐述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便于教学
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拟订的《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要求而编写的,也是近几年来我们实施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分析化学名牌课程优秀项目”,进行分析化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的经验总结。
分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因而早有“分析科学”的称谓。诸多学科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分析化学的参与。分析化学家的主导作用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突发事件处理等许多涉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生命过程是空间和时间的函数并受到生理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在体、原位、实时且最好是非侵入的方法进行检测,这就需要不断探索与采用各种新方法、新仪器和新技术,以解决分析化学所面临的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树权教授曾指出:分析化学是一个整体,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构成分析化学的两大支柱①,两部分内容相互补充,并在化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继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也曾两次刊登著名分析化学家BeckⅡCM的长文②,强调重视经典化学分析的重要性、加强经典化学分析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本书的编写正是基于以上基本原则,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作为一个整体,优化整合,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共性与个性,着重阐述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便于教和学,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分析化学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各种方法的共性与特殊性的认识。实际上,当今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和宇宙科学等的发展,分析化学的研究与实践、参与问题的解决将面临大量的工作和挑战,这些也必将与时俱进,促进分析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重视“量”与“定量”的概念。康德有一句名言:“在自然科学的各门分支中,只有那些能以数学表述的分支才是真正的科学。”“定量”是分析化学的核心之一。分析化学家所做的就称为分析化学,而分析化学家的“产品”和工作主要是分析测试数据和参与相关问题的解决,探讨从取样原则、试样的处理与分析、分析方法的选择、分离与富集、分析测量到误差与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等全过程,努力提高分析测试数据的可信度,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这些正是实施素质教育所提倡和企盼的。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分析化学是唯一能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临床与医药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化学等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的学科。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析化学概论部分,包括第1~3章;化学分析部分,包括第4~8章;仪器分析部分,包括第9~16章。章后有精选的思考题、习题及部分参考答案。另附有相关的英文与希文的符号及缩写、参考文献以及附录。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有中南民族大学李步海(第1、3章)、沈静茹(第2、8章)、柳畅先(第6章)、池泉(第7章)、李春涯(第9、14章)、王献(第10、13章)、察冬梅(第11、16章),武汉大学潘祖亭和詹国庆(前言、第4、5、12章和附录),武汉理工大学姚礼峰(第15章)。李春涯仔细阅改了仪器分析部分,并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潘祖亭仔细阅改了分析化学概论部分和化学分析部分,并对全书进行了策划和统稿。
在本书编写出版过程中得到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三所学校和分析化学同行们的鼓励与帮助,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提供了人力、财力支持,为分析化学教学和教材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内外近期出版的优秀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网络资源。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12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