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际协商和政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国情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为其他协商民主形式搭建了制度框架、提供了资源支持和经验借鉴。学术界对党际协商的概念要素、历史演进阶段、功能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提出改进和完善党际协商,应从加强制度建没、推进程序建设、构建半台、提升能力等方面着手。在政协协商民主方面,研究重点表现为政协协商与人民政协和三项职能的区别联系,发展脉络、定位、特色,主体的界定与权责划分,在基层、立法、利益表达等领域的拓展。针对政协协商在实践中法理依据缺乏、已有制度比较原则、界别代表性不足、委员产生不透明、协商过程民主性不够等问题,《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也从理论上作出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和方式。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这一制度就得以建立,甚至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要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也在与时俱进,其内容在不断丰富发展,实现途径在不断增加拓宽。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政治协商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协商民主的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当然早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则是近年的事。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先后指出,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韩冬梅,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理论局处长,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协商民主理论和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参与了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稿的起草上作。出版著作《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兼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2008年)。发表了“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的协商式民土”、“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兴起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等多篇学术论文。杨国军,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编辑部干部。
总序俞可平
导言:当代中国的党际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一、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
1.李君如:协商民主理论为人民政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2.叶明:关于以人民政协为基本形式推进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思考
3.林尚立:中国民主的政治逻辑:以人民政协为中心的考察\"
4.虞崇胜张继兰:人民政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
5.李羚: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看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6.刘逸鹤:现阶段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困惑
7.周巧生骆平:政治协商会议得名探析
8.莫岳云张青红: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演进与创新
9.赵蕙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核心价值分析
10.冀燕林: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特色优势及发展
11.顾秋麟:发挥政协优势推进协商民主
12.金建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13.刘菊香: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
14.廖珍玉:协商民主视角下的政协委员队伍建设
15.王新尚: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实践
二、党际协商民主
1.宋连胜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2.徐锋:刍议政党协商与中国式协商民主
3.刘杰: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与统一战线的保障功能
4.刘晓峰: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努力推进协商民主科学化建设
5.吴先宁:我国的党际协商与公共政策过程
6.丁长艳:中国党际协商的政治过程分析
7.郁建栋: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完善
8.刘洁: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和发展路径
9.刘俊杰:中国党际协商民主运行的问题及其完善
三、案例分析
1.郎友兴王晓岑:嵌入到地方治理事务中的协商民主:杭州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
2.北京市政协课题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及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研究
3.张滨辉:政治协商民主的新路径:政协进社区探索
4.侯东德谢九华:重庆市地方立法政治协商机制探析
5.肖存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主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