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访谈的方式,记录了十几个打工者的故事,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打工者在城市的生活,而且可以了解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行业的生产情况、城市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更为我们了解打工者这一群体的工作、生活和情感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15年底的7017万;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5年的56.1%,在“十三五”规划内,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人从农村来到城市。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从农村外出到城市的打工者数量达到2.77亿人;仅江浙沪长三角一带的跨省打工者就有4000多万人,占到了全国的43.73%,这还不包括省内的流动打工者;苏州地区的打工者也从2000年的86万快速增长到2015年底的724.8万,超过苏州当地的户籍人口。
人口大规模流动迁移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组织体系变化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打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在社会各界不断的关注与支持下,打工群体在社会保障、就业平等、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打工群体及其家庭能更好地在工作所在城市生活和发展。
近年来,关于打工群体的媒体报道、学术研究日渐增多,特别是经济先行发展的珠三角一带,打工文学、打工诗歌等反映打工群体工作、生活、情感等的作品,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和发展,几乎已达到汗牛充栋的程度,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打工文学作家,如许强、郑小琼、王十月等。这些作品较好地记录和反映了打工群体在珠三角一带的生活、奋斗历程,是宝贵的“民族志”材料。
而相较于珠三角打工文学兴盛的状态,经济发展比珠三角略晚的长三角一带,关于打工群体的文学作品则很少,更别说传播了。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美国作家爱默生);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苏联政治家加里宁);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也提到“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首个民间打工者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标语就是“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这些都说明文化记录和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打工群体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没有关于他们的生活、情感历程、文学作品等的记录是很遗憾的。苏州星星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办的《工友通讯》,七年多来收集了500多篇关于打工者生活、工作、情感的文章和文学作品。透过这些文章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打工群体在苏州、长三角等地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从农村到城市发展的个人成长历程。这也间接记录了他们所在城市的发展变迁。只是这样的记录是零散的,也是不深入的,我们希望长三角地区也有较深入地反映打工群体工作、生活、情感的文学作品。
从2014年起,苏州星星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及其公益伙伴就开始访谈主要在长三角区域工作的打工者,并收集他们的文学作品。三年来,我们共访谈了近40名打工者,并选取了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20名打工者的故事,集结成书,书中附上一些他们的文学作品,希望能较好地反映长三角区域打工者的生活。其中的“老苏州”,他到苏州三十二年,有二十来年从事建筑工作。从他的个人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三十年前苏州城区的发展状况,透过“老苏州”早期写的打油诗,我们可以了解到二十多年前建筑工的生产状况:“辛辛苦苦一年整,汗流浃背整天忙;平时吃饭对班来,干活快跑如飞机。”
制度、政策或社会的区隔无意识地塑造了打工者的生活方式。19岁的街舞少年从小出生、成长在苏州,只回过老家四川几次,但他认为自己还是四川人。这不仅有户籍上的因素,还有心理上的认同:“我本来就是四川人嘛!”他觉得自己是四川人没有一点问题和矛盾,虽然他这一生可能都不会在四川长期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个别长年在上海、浙江工作的打工者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展现长三角区域打工群体的生活。
本书大部分故事是以访谈的方式记录,小部分故事是打工者以“自传”的方式记录的。如本书中“我和我的家庭”就是在工厂流水线工作的女工王姐,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狭小的城边村出租屋里一笔一画在车间里废弃的报表纸上写出来的,她从自己的视角,简要地记录了她观察到的一些与她身份一样的女工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工厂女工的生活概貌。
本书短短十余万字是难以穷尽打工群体的喜怒哀乐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关注、关怀打工群体,尊重他们的劳动,记录和传播打工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树更丰满。
本书篇幅不长,但也历时数年,这数年间得到了不少单位、个人的支持,有香港乐施会、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上海延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浙江永康小小鱼劳工服务部和上海大学郭春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郑广怀教授、上海大学高明老师、林志斌博士、王琼、刘雨萌、朱晓莉、王海军、贾孝飞、王治兴、王蜜芳、苏浩民、孙统定、苏成杰、贾芳芳、訾双双、丁浩、罗长发、林春华、刘秀燕、郑云红等。非常感谢他们!
第一编女工成长记
律动的青春
漫漫回家路
我和我的家庭
苏州工厂女工速描
第二编流动的爱情
流动的爱情
东北犟妹子
忘了你忘了我
第三编一切为了孩子
辛辛苦苦挣钱为了孩子
让孩子在城市能享受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的座谈讨论
孩子的教育不能粗暴
第四编老工人的故事
老王的故事
老苏州
不能安居谈何创业
第五编生活的路不平坦
希望当官的能看到自己的经历
今后的生活该咋办
实际工资没有涨
第六编他乡和故乡
街舞少年
桃娃子
我能照顾自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