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刘敦桢,(1897~1986)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新宁县,1986年4月30日卒于南京。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起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刘敦桢曾任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教授。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30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著有《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大壮室笔记》、《明长陵》、《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易县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南北部古建筑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楷模。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主任。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1959年起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其著作已编成《刘敦桢文集》,共4卷。
绪论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
第一节 原始人群的住所
第二节 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
第三节 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第一节 夏——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第二节 商朝的宫室和陵墓
第三节 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
第三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280年)
第一节 战国到三国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秦、汉、三国的宫室
第四节 住宅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 秦万里长城和汉长城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公元265—589年)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都城及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寺和塔
第五节 石窟的建筑和雕刻
第六节 陵墓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隋、唐的都城与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寺、塔、石窟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 安济桥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 (公元960—1279年)
第一节 宋、辽、金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城市与宫殿
第三节 住宅
第四节 祠庙及寺、塔、经幢
第五节 陵墓
第六节 《营造法式》
第七节 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公元1271—1840年)
第一节 元朝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二节 元大都和大都宫殿
第三节 元朝的宗教建筑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的变动和建筑概况
第五节 明、清的都城及宫苑
第六节 明代的万里长城和海防据点
第七节 明、清一般城镇、住宅、园林及家具陈设
第八节 明、清的坛庙建筑和陵墓建筑
第九节 明、清的宗教建筑
第十节 元、明、清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艺术
附录一 注释
附录二 中国历史年表
附录三 历代尺度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