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的国际观(第4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组织的“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研活动的第四次(2011年)调研成果。此次调研在北京、兰州、上海、广州、昆明、长春、成都、长沙等八个城市进行,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民众对国际问题的看法及相应变化。
国际视角同中有变
——2011年国情调研基本情况有感(代序)
本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吴伟研究员执笔,经由本书主编李慎明同志审定。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的“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研已经进行了八年。八年来,在院党组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认真工作下,调研活动稳步进展,日益规范,硕果累累。我作为调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看到每一次在精心采集、严格整理和深入分析基础上完成的总结报告,深感欣慰。
2011年进行的这次国情调查,与前面几次相比,还是反映出一些不同。此次问卷发放在北京、兰州、上海、广州、昆明、长春、成都、长沙等八个城市进行。本次国情调查共发放问卷28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7份,回收率达到96.68%,这在历次国情调查中是最高的。这充分表明我国民众对世界大事、国际问题是十分关心的,对当今世界上的各种问题有着自己明确的看法,并有着借机表达这种看法的强烈意愿。
与2010年的国情调查相比,我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的了解程度,在排序上没有变化,选项人数和比例方面的变化也不大,选择“非常了解”、“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人数相加仍然是选择美国的最多(2102人,77.7%),其次是日本(2025人,74.8%),俄罗斯居第三位(1626人,60.1%,与2010年的1713人,63.7%相差不多),而对欧盟的了解程度最低,但也超过了50%(1441人,53.3%)。具体情况详见表1。
调查显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民众对中俄、中美、中日和中欧关系重要程度的判断,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在选择中国与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关系最重要时,我国民众仍将中美关系放在了首位,其后依次是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其中认为“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人数百分比两者相加,中美关系高达84.4%;中俄关系与中欧关系相差不多,分别为75.8%和75.1%;只有中日关系仅为59.6%,具体数据详见表2。
与上述评价相关的是,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体印象排序方面,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总体印象仍然是最好的,不过随着两国战略合作关系的不断推进,反映在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回答“很好”和“比较好”的被调查者人数(1314,48.6%)明显多于对欧盟(1167,43.1%)、对美国(886,32.8%)和对日本(400,14.7%)的人数,而选择“比较差”和“很差”的人数也明显减少了。这再次表明,中国民众对国际问题的关心程度是非常高的。
在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国际事件的选择上,课题组颇费了一些心思。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核泄漏的严重灾难,接着是被美国、西方通缉的头号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特种部队击毙,等等。根据这些国际重大事件,课题组经过认真讨论,最终选择了“日本大地震引起海啸与核泄漏”“中东与北非动荡和利比亚危机”“美国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梅德韦杰夫视察国后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之一)”“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等九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或地区影响的事件作为选项,供中国民众选择,以求准确反映我国民众对国际事件的关注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国际事件依次为:“日本大地震引起海啸与核泄漏”“日本抓扣中国渔民渔船之‘钓鱼岛事件’”“美国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中东与北非动荡和利比亚危机”“上海世博会圆满闭幕”“朝韩延坪岛互相炮击事件”“梅德韦杰夫视察国后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之一”“‘维基解密’网事件”“欧洲对外行动局成立”。具体数据详见表3。
从以上国情调查数据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对当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十分关注的,在观察、判断各种重大国际事件的孰轻孰重方面是清楚、有明确的判断力的。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更关注的是与自己、与我国有关的国际事务。本次国情调查有关国际事件关注程度的选项中,有关我国民众最为不亲近的近邻日本的选项占据了前两位,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引起人们密切关注自然在情理之中,而“日本抓扣中国渔民渔船之‘钓鱼岛事件’”位居中国民众关注的国际事件的第二位,确实反映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基本态度,这与历次及本次国情调查中有关中国民众对日本基本看法的调查数据是完全一致的。
李慎明,男,汉族,1949年10月生,河南温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吴恩远,男,1948年8月生,重庆市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专长是俄罗斯史研究。198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史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史学硕士、博士学位。
第一部分 综合问题/1
一 国情调查课题调研工作历史回顾/1
二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2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了解程度/6
四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国际影响力的判断/7
五 中国民众对中俄、中美、中日和中欧关系重要程度的判断/8
六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体印象/9
七 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国际事件/10
第二部分 国情调查:俄罗斯问题/13
一 国情调查的背景和目的/13
二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19
三 中国民众对俄罗斯保持着较高的亲近度/22
四 中国民众心目中的俄罗斯形象/32
五 积极评价中俄关系现状乐观期待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34
六 中国民众对苏联、俄罗斯历史人物有较深刻的了解/37
七 中国民众对苏联解体的看法/38
八 中国民众了解俄罗斯的信息渠道/42
第三部分 国情调查:美国问题/44
一 国情调研的背景及执行情况/44
二 中国民众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基本认知/48
三 性别因素分析/54
四 年龄因素分析/60
五 文化程度分析/68
六 地域因素分析/74
七 职业因素分析/81
八 收入因素分析/90
九 本次问卷调查反映的倾向与问题/98
十 结论/102
第四部分 国情调查:欧盟问题/106
一 2010~2011年中欧关系的发展/106
二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描述/107
三 中国民众对欧盟和中欧关系的了解/109
四 结论/119
第五部分 国情调查:日本问题/122
一 本次调查的背景与基本情况/122
二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及亲近感/126
三 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的认知/128
四 对于中日之间经济差距的认识/130
五 对日本未来走向及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认识/131
六 获取有关日本信息的渠道及对互联网上言论的评价/133
七 性别因素分析/134
八 年龄因素分析/140
九 学历因素分析/147
十 职业因素分析/154
十一 收入因素分析/164
十二 地区因素分析/172
十三 结论/180
第六部分 附录/183
一 美国民众日益认识到中国的崛起/183
二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调查问卷(2011年)/205
三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查基本数据(2011年)/217
四 中国民众的国际观国情调查问卷留言/222